第132章 战与逃132(2 / 2)
一路上,他的心跳得格外急促,仿佛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在胸中翻涌。
他的眉头紧锁,面色凝重,仿佛已经预见了某种糟糕的结局。
当李纲走近午门时,猛然发现一队禁卫军整装待发,盔甲在晨光中反射出刺眼的光芒。
队伍整齐肃穆,士气高昂。
然而在李纲眼中,这一切却显得格外刺眼。
最令他心惊的是,午门前赫然摆着皇上的乘舆,显然一切都已准备妥当,只等皇上上车启程。
李纲愣住了,脸色骤然大变,心中掀起滔天巨浪:“难道陛下又要逃离京城?”
他心中一紧,不敢再耽搁,急步上前。
李纲拦在禁卫军前面,目光如炬地盯着禁卫军,大声喝问:“你等究竟愿意留下守卫宗庙社稷,还是愿意随皇上逃跑?”
禁卫军一时面面相觑。
短暂的沉默之后,禁卫军忽而齐声答道:“父母妻子都在这里,愿死守京城!”
这一声洪亮的回答如同一份沉甸甸的许诺,让李纲的内心稍稍安定下来。
他知道,这些士兵的家眷都在城中,他们宁愿死守,也不愿抛下家人逃亡。
李纲深吸一口气,略感安慰,立即向宫内奔去,脚步坚定而迅疾。
踏入宫内时,赵桓已经正坐在内殿的龙椅上,他的脸上仍挂着未褪的倦意。
赵桓此时五内如焚,哪里睡得安稳?
看到李纲匆匆赶来,赵桓显得有些不耐烦,皱眉道:“李卿为何如此急切?”
李纲顾不得多言,双膝跪下,匍匐于地。
他的声音急促而恳切:“陛下!您不是已经答应留下守城吗?为何又要启程?”
“禁卫六军的父母妻子皆在城中,他们宁愿死守。”
“若陛下强迫他们护驾出走,途中军心动摇,谁来保卫陛下的安全?”
“更何况,金军已逼近,一旦探知陛下尚未走远,用健马快追,又如何抵挡得住?”
赵桓听罢,面色骤变,仿佛猛然惊醒一般,他意识到自己的决定是多么不智。
他的目光透过窗外,看见了远方的天空依然灰暗,仿佛金军的战旗在风中猎猎作响。
他仿佛看到了金军追上自己的车驾,把自己从车里当众揪出来。
赵桓感到一阵刺骨的寒意,全身的血液仿佛被冰封住了一般。
他的手心渗出了冷汗,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赵桓喃喃自语道:“是啊……朕怎能如此不智……”
他的声音低沉而带着悔意。
赵桓顿了一下,忽然高声命令道:“传令!即刻召回皇后,暂停出发!”
李纲听到赵桓的命令,心中顿时如释重负,仿佛一块压在心头的巨石终于落地。
为了稳定人心,李纲不敢有丝毫耽搁,立即走出殿外。
他召集禁卫军,面色凝重地宣布道:“圣上主意已定,决心守城!”
“敢有再说离开京师,扰乱人心者。”
“斩!”
禁卫军听罢,先是一愣,随即爆发出一阵震天动地的欢呼声:“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一声声呼喊犹如雷鸣,在宫墙之间回荡,传向远方,仿佛整个汴京城都被这激动人心的声音震动了。
守在城墙上的士兵们听到这个消息,也纷纷高声呼喊:“万岁!”
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希望与决心,每个人的眼中都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
寒冬的风呼啸而过,夹带着刺骨的冷意,席卷了汴京城的每一个角落。
苍穹被厚重的乌云笼罩,夜幕如同一条黑色的幕布,沉沉压在整座城池之上。
远处的鼓声隐约传来,仿佛在提醒人们即将来临的危险。
城墙上,旌旗猎猎作响,红色的旗帜在风中剧烈地翻飞,仿佛在愤怒地怒吼。
守军士兵的面庞被冻得通红,鼻息间喷出的白气瞬间化为白霜,结在他们的眉毛和鬓角上。
他们的手早已被寒风吹得僵硬,却依旧紧紧握着手中的兵器,目光坚定地注视着远方。
他们知道,任何一刻的懈怠都可能让敌人乘虚而入,所有人都不敢松懈。
京城仿佛笼罩在一片压抑的气氛中,每个人的心中都在等待着那即将到来的风暴。
城内街巷寂静无声,连往日里熙熙攘攘的集市都早已冷清下来,只有几只被寒风吓得惊飞的乌鸦划过夜空,发出几声哀鸣。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突然从远处传来,打破了城内的死寂。
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转头看向声源处。
一名快马传令兵穿过城门,从城外疾驰而来,黑色的斗篷在风中翻飞,仿佛一只黑色的鹰在夜空中掠过。
他的声音带着一丝慌张和急促,远远地喊道:“金军已至牟驼冈!牟驼冈失守!”
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瞬间在城内炸开了锅。
传令兵的声音还未落下,四周已经一片哗然。
士兵们面面相觑,惊恐之色浮上了每个人的面庞。
牟驼冈乃是宋军养马的重要据点,失去此地意味着两万匹战马和大量的草料都将落入金军之手。
这对于原本已经兵力单薄的汴京守军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城头上,李纲正忙着指挥部署守城的事宜。
他身穿厚重的铁甲,甲胄在寒风中发出铮铮的响声,眉宇间布满了焦虑。
他的脸颊因为寒风与紧张交织而泛红,额头上沁满了细密的汗珠。
尽管寒风刺骨,汗水却顺着他的鬓角滑落。
他听到牟驼冈失守的消息时,眼中闪过一丝惊愕,随即眉头紧锁,神情愈加凝重。
李纲深知,这个消息意味着朝堂上必然会掀起一轮新的波澜。
皇宫大殿之内,烛火在风中摇曳,照映出一张张紧张的脸孔。
宋钦宗赵桓坐在龙椅上,身着龙袍,眉头紧锁,脸色苍白。
他的手指在龙椅扶手上不断轻轻敲击,指节微微泛白,眼神里透露出不安和惶恐。
金军已逼近都城,形势危急,这让他心中充满了焦虑。
很快,文武百官纷纷聚集在大殿之中。
宰相李邦彦率先走出班列,拱手奏道:“陛下,京城如今兵微将寡,而勤王之兵一时又不能赶到,眼下之计,唯有割地求和,以保宗社。”
赵桓听到这话,眼中闪过一丝犹豫,眉头紧锁,脸上显露出痛苦的表情。
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转向李纲的方向,内心充满了矛盾和不安。
他深知,李纲必然主张坚守抵抗,不愿轻易求和。
果然,李纲大步走上前来,拱手说道:“陛下,金军孤军深入,所带粮草不多,不必过于畏惧。”
“他们的补给线长,兵力分散,正是我们反击的好机会!”
他的声音铿锵有力,如铁石击地,回荡在大殿的屋顶之间。
李纲的目光炯炯,直视赵桓的眼睛,仿佛要透过他的灵魂,看到内心深处的犹疑。
他继续说道:“若战事不利,我们可以闭城固守,同时急催各路勤王之师火速前来增援。”
“内外夹攻,必能打败金军。”
“割地求和的事,万万不可!”
赵桓的眉头紧皱,仿佛被李纲的话触动了一些,他缓缓地点了点头,似乎在考虑李纲的建议。
大殿内的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众臣的目光在赵桓和李纲之间来回游移,仿佛一根根紧绷的弦,等待着皇上的最终决断。
李邦彦见状,不甘示弱地说道:“陛下,金军来势汹汹,倘若不尽快求和,只怕汴京城难以保全!”
“况且割地求和,可以换取时间。”
“待各路勤王之师到来,我们再伺机而动,未必不是良策。”
他的语气急切,带着一股劝谏的迫切,似乎在拼命说服赵桓。
赵桓的神情愈发矛盾,他的目光在李纲和李邦彦之间来回游移。
他的额头上沁出了细细的汗珠,手指在龙椅的扶手上轻轻敲击,发出清脆的响声。
这微小的声音在寂静的大殿中显得格外清晰,每一下都仿佛敲在众臣的心头。
李纲见状,心中暗暗焦急,但面上却不显露分毫。
他深吸一口气,语气更加坚定:“陛下,金军现在处于孤军深入的状态。”
“若我们此时割地求和,只会让敌人更加轻视我们,助长其嚣张气焰。”
“守城之战,是我们最后的机会,必须全力以赴!”
赵桓听罢,望着李纲那坚定不移的目光,心中稍稍平静了一些。
他点了点头,似乎做出了某种决定:“李纲说得有理,传令各地勤王之师,火速前往汴京!”
李纲闻言,心中略感宽慰。
至少在表面上,皇上是支持他的。
然而,就在群臣纷纷退下之时,赵桓的脸色却显得愈发阴沉。
他的心底依然翻滚着无尽的疑虑与恐惧,似乎没有真正找到答案。
眼看李邦彦的身影尚未走远,赵桓忽然压低声音说道:“李相,你暂且留下,朕有些话要与你商议。”
李邦彦闻声,立刻停下脚步。
等其他文武百官都散去了,李邦彦走到赵桓面前,低头恭敬地说道:“臣在。”
赵桓的声音压得极低,几乎不可闻:“李相,朕私下里还是觉得你的建议有些道理……”
“你再为朕谋划一番,派使者前去金营,看看能否商议割地求和之事……”
李邦彦眼中闪过一丝喜色,立刻躬身应道:“陛下英明,臣这就去安排。”
赵桓点了点头,目光复杂。
他的手指在龙椅扶手上轻轻敲击,似乎在敲打着内心的纠结与不安。
他的目光飘向殿外,仿佛透过宫门,看到了远方隐隐的敌军战旗。
傍晚时分,宫中传出消息。
宋钦宗已发布圣旨,命各地勤王之师火速前往汴京。
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城内,城中的士兵和百姓闻讯后无不为之振奋,守城的士气也因此得到了极大的鼓舞。
城墙上的士兵们纷纷调整姿势,紧握手中的兵器,做好迎战的准备。
有援军。
就有希望。
然而,在暗处,赵桓的私令却通过李邦彦之手,悄悄传递到金营,希望能商议割地求和之事。
一名使者悄然出发,带着皇帝的秘密命令,快马加鞭地奔向金军大营。
夜色渐浓,星光暗淡,城墙上的灯火通明。
守军士兵们一个个神情紧张,握紧手中的兵器,紧盯着远方的黑暗,仿佛随时准备迎接一场殊死之战。
城外的金军大营在黑暗中若隐若现,战鼓声隐约传来,像是在敲打着每一个人的心房。
李纲站在城墙上,望向远方的金军营地,目光深邃而坚定。
他知道,这场战斗将决定京城的命运,也将决定成千上万百姓的生死。
他的心中没有丝毫退缩,只有一股坚定的信念。
“守城!”
他在心中默念,紧握双拳,目光炯炯如鹰。
他知道,无论前方的道路多么艰难,他都必须带领着士兵和百姓坚持下去,守住这座京城。
然而,他并不知道,在远方的黑暗中,一名宋朝的使者正疾驰向金军大营,带着皇帝赵桓的秘密命令。
宁书涯在暗处静静看着这名悄悄出城的求和使臣。
他自然可以出手,拦截下此人。
可是这解决不了问题。
只要宋钦宗一心投降,他便可以派出一个、十个、一百个使臣跪在完颜宗望面前乞降。
“诶,君主制真是让人头疼。”
起风了。
宁书涯的叹息幽幽地飘散风中。
风中仿佛带着一丝不祥的预兆。
更加波澜壮阔的风暴正在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