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逃跑计划131(2 / 2)

几日来,宫中人事纷乱不堪。

许多人匆忙收拾家当,准备随赵佶一同离开。

也有人在暗自盘算,琢磨着如何在新皇帝面前得到宠幸。

皇宫内外充斥着急促的脚步声和低声的谈话,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一丝焦虑和迷茫。

一个阴沉的清晨,汴京城内的冬雨下了一整夜。

雨丝如烟,冷冽刺骨。

天边依旧灰蒙蒙一片,让人看不清前路。

太上皇赵佶一行人的大船,在运河码头缓缓启程。

船体装饰得富丽堂皇,雕龙刻凤,显得格外耀眼。

船头高悬着大宋的龙旗,帷幕随风飘扬,好不气派。

船上的宫女太监们来回穿梭忙碌,莺声燕语,一片奢华之景。

宁书涯站在运河码头一处不起眼的阴暗角落,望着那艘逐渐远去的龙船,脸色阴沉如水。

他的眼眸中涌动着浓烈的怒火,凶意涌动。

火系真气在他体内汹涌澎湃,似乎要破体而出。

雨水滴落在宁书涯的肩头,却被他体内灼热的真气瞬间蒸发成缕缕白色水汽,弥漫在四周。

他背后的青釭剑轻轻颤动,仿佛感应到了主人的情绪,简直要自行出鞘。

宁书涯双手紧握成拳,指节发白,骨节分明。

他心中杀意如潮,恨不得立刻跃上那艘龙船,将赵佶和他的六位宠臣一一斩杀。

然而,宁书涯也清楚,自己不过“有志”三段的修为,难以确保刺杀成功。

退一步讲,即使侥幸成功了,太上皇遇刺,必然会引发更大的动荡。

到时候,局势更加糜烂,人心愈加浮动,不利于团结抗金。

正当宁书涯神情阴沉,杀意涌动之时,一只柔软的小手悄然伸过来。

这只小手轻轻掰开了宁书涯的拳头,坚定地握住了他的手。

十指环扣。

宁书涯微微一愣,低头看去,只见苏悯正仰头望着他,目光清澈如水,带着几分担忧与怜惜。

“书涯哥哥,你的脸色好可怕……”

苏悯轻声说道,声音如银铃般清脆,却带着一丝不安和柔情。

她撑着一把油纸伞,伞面拼命向宁书涯那边倾斜。

宁书涯深深吸了一口气,强行压制住体内翻滚的真气,尽量平静下心中难以遏制的杀意。

他勉强挤出一个微笑,表情稍显僵硬,却带着一丝暖意。

宁书涯用空出的那只手,轻轻揉了揉苏悯的头,眼神柔和了几分。

他转过身,不再看那华美的龙船。

“回家吧,苏苏。”

“你总给我做饭,辛苦你了。”

“今晚宰头肥猪,我下厨给你做红烧肉,让你尝尝我的手艺。”

“嗯,这头肥猪,我会亲手来宰。”

……

龙船的船舱内,浓重的檀香气息弥漫,华丽的帷幔垂挂四周,将外界的寒意隔绝得严严实实。

太上皇赵佶端坐在一张雕花紫檀木椅上,椅背上雕刻着祥龙盘绕的图案,栩栩如生。

赵佶身披华丽的锦袍,锦袍上织金的龙纹在灯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他头戴一顶镶嵌珠宝的金冠,几缕白发从冠下隐现出来。

他的面容依旧苍白憔悴,眼底带着几分倦怠和憔悴。

蔡京站在赵佶身旁,双手拱在胸前,面色恭谨,神情中却掩不住一丝紧张。

他小心翼翼地开口道:“陛下,此番南行,属下已命人备好船只粮草,务必保证一路顺畅。”

他的声音不自觉地有些颤抖,语速急促,额头上渗出一层薄汗。

他说完话,眼神偷偷扫向赵佶的脸色,生怕说错一句话。

赵佶皱了皱眉,急切地说道:“越快越好。”

蔡京连连点头,忙不迭地应道:“是,是,属下会让人尽快安排,绝不耽搁。”

船舱的另一侧,童贯与王黼正相对而坐。

两人皆是身着锦衣,腰间挂着玉佩,手中持着象牙扇子,显得从容不迫。

童贯望向窗外,见河岸两旁的景色渐渐远去,河水泛着青灰色的波光。

他眉头微蹙,不禁轻声叹道:“想不到我等今日竟落得这般境地。”

王黼却不以为然地笑了笑,摇了摇手中的扇子,扇柄轻轻敲打着掌心。

他悠然自得地说道:“落得何等境地?陛下依旧是太上皇,我们还是高官厚禄,身边有美景佳人相伴,这岂不胜过那汴京的风雨飘摇?”

船舱内的气氛,因他们的交谈而略显轻松。

梁师成、朱勔和李彦坐在不远处,他们脸上并无忧色,反而带着几分兴致勃勃的神情,仿佛这次南行对他们而言更像是一场寻常的游乐。

他们一边品尝着宫女端来的精致点心,一边低声交谈,时不时发出一阵轻笑,谈论着沿途的风景和各地的美食。

船上充斥着丝竹之声,琴瑟和鸣。

宫女们不顾严寒,依旧穿着薄纱,露出美好的玲珑身段。

她们轻盈地在船舱内来回穿梭,为太上皇及其宠臣们倒酒斟茶,脸上洋溢着讨好的笑容。

美女的脂粉、醇酒的浓郁、佳肴的馨香,弥漫在空中。

这里仿佛并非仓皇逃亡的船舱,而是一场豪华的南下游宴。

气氛如此轻松愉快,似乎让人忘记了外界的动荡和危机。

然而,船外的情景却是另一番天地。

运河两岸,成群的百姓拥挤在一起。

他们衣衫褴褛,面容憔悴,许多人面带惊恐和不安,眼神中充满了迷茫和怨愤。

他们被迫放弃田地和家园,只为迎接太上皇的南行大队。

孩子们哭闹不止,吵嚷着肚子饿。

妇人们抱着婴儿,眼中噙满泪水。

男人们则低声咒骂着官府的无良,苦不堪言。

沿途各地的官员为了讨好太上皇赵佶,不惜耗费民力民财,沿河岸修建豪华的行宫,摆下奢靡的宴席迎接。

官吏们更是将各地的粮食、物资尽数搜刮而来,只为供奉太上皇及其随行之人享用。

而在这些供奉之中,不少先流入了蔡京等人的私囊。

百姓们眼睁睁看着自家仅剩的口粮被强行征走,却无力反抗,只能忍气吞声,任凭自己和家人受苦挨饿。

赵佶的船队每到一地,地方官员总是早早准备好精美的礼物,献上丰盛的筵席。

面对这样穷奢极欲的款待,赵佶似乎浑然不觉民间疾苦,反而眉开眼笑,屡屡夸赞各地官员的殷勤。

“这里的牡丹真是开得好啊,想不到洛阳的牡丹竟这般美艳。”

赵佶斜靠在靠枕上,手中把玩着一朵刚采来的鲜花,语气中充满了轻松与享受。

他的手指轻轻摩挲着花瓣,仿佛在感受那柔软的质感,目光柔和而迷离。

蔡京见状,连忙凑上前去,笑脸相迎,附和道:“陛下所言极是,此花乃洛阳百花之首,得陛下垂青,实在是它的荣幸。”

赵佶听罢,笑着点点头,似乎对这次南行颇为满意。

他几乎都要忘记了汴京的局势危急,甚至忘记了为何出逃。

只见他一面欣赏着手中的花朵,一面随手将其抛给身旁的内侍,漫不经心地说道:“沿途风景不错,朕要好好赏一赏这大好河山。”

然而,在这奢华与宁静的表象之下,沿途百姓们的苦难却愈加深重。

各地官员为讨好太上皇,不惜将百姓手中的最后一粒粮食、最后一匹布匹强行征缴。

数不清的百姓在沿途的村庄里呻吟哭泣,他们的脸上写满了绝望和无奈。

“这些狗官,走到哪儿都要我们的血汗。”一名老农背着瘦弱的儿子,站在河岸边,望着远去的船队,眼中闪过一丝愤怒和悲哀。

他的声音沙哑低沉,仿佛已经用尽了所有的力气,说出口的话如同从喉咙深处挤出来一般。

另一名妇人抱着襁褓中的婴儿,眼中泪水涟涟,她紧紧咬着下唇,似乎在强忍住心中的苦楚。

她低声对身边的丈夫说道:“我们该怎么办?他们夺走了我们的口粮,孩子怕是熬不过这个冬天了……”

河岸边的哭喊声、叹息声不绝于耳,这些声音汇聚成了一道悲怆的洪流。

然而,船上的赵佶和他的宠臣们却浑然不觉。

乐声依旧轻柔婉转,丝竹之音如流水般流淌,与外界的悲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仿佛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一路上,赵佶每到一处,便沉浸在无边的享乐之中。

他依然保持着惯常的奢侈,丝毫没有节俭的意思。

童贯、王黼等人也随之纵情享乐,毫不吝啬地挥霍着各地官员搜刮而来的珍宝。

一日午后,船队抵达淮安,当地官员早已在河岸边搭起了华丽的彩棚,迎接太上皇的到来。

赵佶懒洋洋地走下船,目光扫过一众前来迎接的官员,嘴角露出一丝满意的微笑。

淮安知府跪地叩首,高声道:“臣等恭迎太上皇圣驾!特备小宴,为太上皇接风洗尘!”

赵佶听闻,哈哈大笑,摆了摆手道:“好,好,朕正有此意。”

随即,一行人簇拥着赵佶步入宴席之中。

长桌之上摆满了山珍海味、各色美酒佳肴,赵佶与众臣坐定,仿佛置身于一场盛大的宫廷宴会之中,笑声不断。

丝竹管弦,觥筹交错之间,一切都显得那么热闹而又奢靡。

而宴席之外,淮安城的街头,百姓们却在忍饥挨饿。

市集上,物价飞涨,许多人因买不起粮食而面露愁容。

那些官吏们将百姓的血汗钱变成了金银珠宝,以献上太上皇的宴席之用。

一名穷苦百姓愤愤地对身旁的人说道:“大宋朝庭如此昏庸,这般折腾下去,哪里还有活路?”

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妪低声叹息:“他们享乐,我们受苦,这世道什么时候才能有个头……”

然而,这一切。

太上皇赵佶,自然是听不到的。

宴席上,他正举杯痛饮,脸上露出几分惬意的笑容,仿佛这世上再无忧愁之事。

船队继续南行。

一路欢歌笑语。

一路家破人亡。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