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风浪越大,鱼越贵50(2 / 2)
从丘濬算起,至今一百余年。从三宝太监算,则要更久。
难道朝堂众卿愚蠢短视,都看不到海运之利?还是明知道海运之利,却故意蒙蔽朕的祖宗,不让国家施行海运,自己偷偷把海利都贪占了!”
朱翊钧连连发问,扣下一个大帽子,把过去反对海运的臣子,都视为贪图海利,败坏国家之辈。
蠢还是坏,自己选吧。
王宗沐吓了一跳,连忙跪伏在地,不敢应答。
怪不得廷臣们知晓了小皇帝的想法,还不敢上疏劝阻。
永乐时得到的海利,大多充作北征蒙古的军费。
户部出钱造船,却没得到半点好处,自然不愿意。
除此之外,关于古代中国错过大航海,后世对此还有更多分析。不过朱翊钧才不会说出来,与他讨论。
朱翊钧故意说出诛心之语,先把反对海运者,通通打上“利欲熏心”、“短视愚蠢”的标签。
如此一来,想要反对的大臣,开口前可得仔细斟酌,以免名声败坏。
朱翊钧拿捏住了文臣的心态,他们为了扬名,根本不怕皇帝打板子,关在监狱。在海瑞之后,甚至还冒出了一些愿意冒死进谏,企图青史留名的家伙。
用强硬的武力手段,是没有效果的。
但是文臣们的“魔抗”低,都害怕污损名声。
强悍如张居正,因为夺情事件,有了不够孝顺的罪名,声望大损,生前就有门生敢于弹劾,死后更是被反攻倒算。
至于可能会引起争议的漕运,他一个字都不提。
经过了几个月的磨砺,朱翊钧变得更加成熟。
他知道现在还不是废除漕运的时候,过早提及没有意义,不如专注海运,打好基础。
“王卿不用担心,你主持海运,自然不是那些鼠辈。
关于你所说的三条担忧,朕早就想过。
海运之利甚巨,足可弥补风浪带来的损失。
关于海寇之事,朕最近看到了湖广道御史陈堂的奏疏。已经下令让殷正茂、俞大猷等人加紧处置,如愿接受招安的,朕不吝啬乌纱,收为国用。如果执迷不悟,会全部剿灭。
而南洋小国们的纷争,朕要一点一点解决。成祖爷当年能够威震南洋,朕等后辈子孙,合当效仿。等周边海疆平稳,没有倭寇海盗祸乱东南,国家又能省下许多负担。”
朱翊钧习惯性的提笔挥墨,送给王宗沐八个御笔大字。
砥砺前行,笃行致远!
他的声音逐渐平缓:“朕知道海上风险大,没指望一两年就能成功。
所以朕有两个三年规划:
第一个三年,要仔细搜集海路情报,了解沿途风浪、气候、各地的风土人情,商议购粮事宜。与南洋、甚至弗朗机等国沟通。如果有什么高明的造船航海经验,能学则学,能买则买,将他们的航海经验,化为己用,建造皇明的大海船。
第二个三年,试行海运,就像你这次用海船运送漕米,只运送了十二万石粮食一样。第一次南洋海运,规模无需太大,慢慢增加数目,积累经验。
六年过后,朕要看到基础成型!
弗朗机的船能到朕这?倭寇能来我东南沿海?
寇可往朕亦可往!”
关于刘大夏烧毁郑和航海资料的传说,纯属无稽之谈。
胡宗宪在抗击倭寇,编纂《筹海图编》的时候,就收录了一部分内容。刘大夏如果烧毁,资料又是怎么出现的?
而且经过朱翊钧的调查,此时仍有所谓的宝船,在《三才图会》有所记载。
只不过宝船专为近海沿岸航行为主,虽然能通南洋,但不符合更长远的规划。
为了将来能够横跨大洋,还得向外学习,制造属于大明的卡瑞克帆船、马尼拉大帆船……
王宗沐听得心潮澎湃,虽然朱翊钧满口海利,并不符合此时的理学价值观。
不过他本就注重实务,偏向实学,没有在意这种差异。
只是一想到小皇帝的宏伟蓝图,王宗沐就肝颤,这么大的手笔,不知要砸下多少银子。
别说区区十万两,百万都不足用!
好在一开始,只是派遣人手,搜集各路情报,花费不算太多。
建造能够远航的海船,造价不菲。
这一步可以拖一拖,等土蛮之祸过去了再说。
就像出海之前要做足准备一样,王宗沐打算先看看朝中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