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风浪越大,鱼越贵50(1 / 2)

王宗沐心头一惊,没想到小皇帝思考的这般深远。

不过他不知道,朱翊钧只说出来了第一层。

东南亚的粮食,对大明的未来十分重要。

明末小冰河期的时候,别说受灾严重的西北,哪怕中原大地,也是赤地千里,灾害严重,粮食严重欠收。

借助黄河漕运,运送粮食,能够起到关键性的救命作用!

安南、暹罗的粮食,或许还不够满足国内庞大人口的需求。但他可以移民开拓,在冰河期来临前,开垦出更多的熟地。

海运送来的粮食足够多,足够安稳,才有可能真正腾出手,去治理黄淮、大运河解除河患之苦。

而且隆庆开关后,重新恢复了海商贸易。此时的大明掌握着世界顶尖的技术,在瓷器、丝绸、茶叶等几项重量级产品上,占据绝对优势。

爱买不买,别无分号。

外国海商只能来到月港,求着大明售卖,少有反过来内卷的。

在家门口坐着就能收钱,国内的商人,自然缺少向外开拓的决心,没有发展海军的驱动力。

而粮食是大宗商品,关系到国家命脉,只要先将这条线搭建起来,为了保护这条粮食运输线,势必要大力发展皇明海军,清剿海盗,保障相关海域的安全。

想要发展海军,就得造大船,龙骨等关键地方,得用大木。

经过多年砍伐,中原缺乏大木。

好在大明地大物博,不用像丹麦一样,为了重建海军,种树等待二百年。

东北深山老林,有许多合适的高大树木。

明初在吉林阿什哈达等地造有船厂,如今虽然荒废,可以重新启用,进驻大军。从而更加深入的掌控东北,保障这一片区域的安全。

等到海军建立起来,闲着也是浪费,借此继续向外开拓,顺理成章。

皇明的海商可以主动卖到欧洲,减少中间商差价,也可以干脆抢来夺美洲银矿,保障国内白银的供应。

海运成熟,对外运送成本降低,国内的失地平民,就可以送到东南亚、美洲……缓解国内人口压力,开拓全世界!

这是一套环环相扣的发展路线,至于其中会遇到的阻力……

革新又不是请客吃饭,朱翊钧有面对困难的心理准备。

王宗沐还不知道小皇帝的后续计划,单纯第一层规划,从南洋购买粮食,就已经十分激进。

对比朱翊钧,王宗沐都成了保守派。

他在心里思考,怪不得元辅他们想要劝我缓步,他们大概早就了解了陛下的想法,被吓到了……

思虑良久,王宗沐才谨慎回道:“陛下,臣施行海运漕米,是作为漕运的辅助,并没想到那么深远。

臣施行海运一年,发现许多隐患。

一者,海上风浪大,路途越远,风险越大。比起淮扬,安南距离京师,至少要多出数倍路程,也就多出数倍的风险。船只倾一旦覆,损失太大。而且其中还有粮食霉变、花费过高等风险,等粮食运送到京师,花费可能远超漕运。

二者,海贼仍旧不靖。北方虽然安稳,然而南方还有李茂、林道乾等海寇横行,至今没有消灭。

三者,南洋小国林立,互相征伐。比如此时的安南,分成了南北朝,北方莫氏和南方黎氏酣战不停,即便愿意售卖粮食,也不一定还有余粮。如果南洋的供应不够稳定,恐怕有空船而归的可能……”

朱翊钧早就思考过这些问题,笑道:“王卿可曾听说过一句话,海边的渔民常说‘风浪越大,鱼越贵’。

渔家都知道,风浪大时危险就大,可出海的渔船也少,鱼获稀缺,自然是物以稀为贵。

你所说的风险虽多,但只要想办法规避克服,获利更大。

上古之时,外国海商不见于行。唐宋时有大食商旅,来往于沿海的广州、泉州等地,载于史册。等到正德、嘉靖时,更远的弗朗机海商都能过来了。

朕记得在正德时,弗朗机国贼子胆大包天,妄图占我屯门,引发多次海战。

王卿可知道弗朗机国在哪?是不是比南洋更远?”

王宗沐被问住了,放眼整个大明,通晓世界地理的,也没有几个。

好在朱翊钧没有为难他的意思,继续道:

“事随时迁,日异月新。

过去大海是遥不可及的天堑,逐渐变成来往频繁的通途。远在天边的弗朗机国,为了巨大的海利,都敢于迎风破浪,我皇明还比不得弗朗机?

就算海运有风险,其他国家能够承受,在大海上畅通无阻,偏偏皇明不行?

放眼天下,难道还有比我皇明更大的国家?

永乐时,成祖爷派遣三宝太监下西洋,宣慰诸国,南洋各国,纷纷朝贡,是何等的盛世。祖宗恩泽传承至今,让朕在前些天,看到了南洋进贡的大象。

为何永乐至今,都没再派出过远航船队?

朕之前读丘濬的《大学衍义补》,其中《漕挽之宜》这篇,就论证了海运的重要性,可是一直无人施行。

直到王卿、梁卿你等接连上疏,才重启了海运。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