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礼制新篇156(1 / 2)
一场别开生面的典礼正在明德堂举行。来自各地的学子正在展示他们改良的新礼仪,既保留了传统的庄重,又增添了实用的创新。</p>
"有趣。"叶知秧看着台上的展示,若有所思。这场"礼制改良展"是新一轮改革的重要尝试,意在探索传统与现代如何融合。</p>
台上,一组学生正在演示简化后的拜师礼。不同于传统繁复的程序,新礼保留了核心的"敬师重道"精神,但去除了许多繁文缛节。最特别的是,他们加入了"互勉"环节,体现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p>
"这改动......"台下有老学究皱眉。</p>
"请看完整个过程。"主持展示的学生解释道,"我们保留了'敬''谦''诚'三个核心环节,因为这是礼的精髓。但我们简化了跪拜的形式,改为作揖,这样既显庄重,又便于日常施行。"</p>
他进一步阐述:"最重要的创新是加入互勉环节。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以'为师者亦在学'的态度与学生共同进步。这正是明德教育的理念。"</p>
叶知秧点头赞许。这正是她期待的改革方向:不是简单的否定传统,而是让传统在新时代焕发生机。</p>
接着是商业礼仪的展示。这是一套专门为商贾设计的礼节,融合了传统礼制的规范和商业往来的需要。</p>
"比如这个揖礼,"展示的学生说,"我们根据不同场合设计了三种程度,既显得郑重有礼,又不会耽误商务活动。"</p>
一位来自西域的商人眼前一亮:"这很实用。我们经常因为不懂对方的礼节而误了生意。如果有这样统一而灵活的礼仪,贸易就方便多了。"</p>
但争议很快出现。一位老臣上书,指责这是"亵渎礼制"。他认为,礼不可改,一改就会动摇根本。</p>
林月笙召集群臣讨论。朝堂上,争论激烈。</p>
"礼,乃治国之本,岂可轻改?"老臣慷慨陈词。</p>
"但礼之本义何在?"一位新科出身的官员反问,"礼者,理也。理应与时俱进,否则如何服务现实?"</p>
正争论间,叶知秧踱步而出:"诸位可知,现在的礼制,其实也是历代改良的结果?"</p>
她取出一份古籍:"《周礼》与《仪礼》的记载就多有不同。这说明古人也是根据时代需要不断调整礼制的。关键是要把握礼的精神。"</p>
这番话让争议暂时平息。但更大的挑战来自民间。有人担心新礼会破坏传统,动摇伦常。</p>
明德堂决定用实践来回应质疑。他们在各地学堂推行"礼教实验",让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体验新礼仪,并记录效果。</p>
效果出人意料地好。简化后的礼仪不但没有减少庄重感,反而因为易于执行而被更多人接受。特别是在新兴的商业、外交场合,改良后的礼仪显示出极强的实用性。</p> "先生,您看这个。"王子明递上一份调查报告。各地学堂发现,接受新礼教的学生,在与人交往时既保持了礼数,又显得更加自然真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