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变革序曲155(1 / 2)

春日的明德堂内,人声鼎沸。这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教育大会,不仅有各地学堂的代表,还有工商界翘楚、地方官员、边疆部族首领,甚至有远道而来的域外商人。</p>

叶知秧站在讲台前,看着台下熟悉又陌生的面孔。五年前那场危机,不但没有阻止教育改革的步伐,反而让更多人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p>

"诸位,"她开门见山,"这次召集大家来,是要商议教育改革的下一步。渡过危机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p>

林月笙接过话题:"这些年,教育改革已经取得了显着成效。但我们也发现了新的问题和挑战。"</p>

他示意王子明展示调查报告。过去五年,各地送来无数反馈:有的地方缺乏专业教师,有的学堂经费紧张,有的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还有一些新的教育需求亟待满足。</p>

"最紧迫的,"一位来自江南的教习说,"是实用人才的培养。现在各行各业都在发展,都需要懂专业知识的人才。"</p>

"没错。"一个商人代表站起来,"就拿我们商界来说,现在不只需要会算账的掌柜,更需要懂经营之道的人才。"</p>

讨论很快热烈起来。各地代表纷纷发言,提出自己的需求和建议:</p>

工匠代表希望设立专门的工艺学堂,系统传授技术;</p>

医者建议扩大医学教育规模,增加实践课程;</p>

边疆部族要求增设多语种课程,促进文化交流;</p>

商家期望开设商业专科,培养经营人才。</p>

"这些建议都很好。"叶知秧说,"但我们不能忘了教育的根本。"</p>

她提出了"三本"理念:</p>

"以德为本,培养品格;</p>

以学为本,注重实践;</p>

以用为本,服务社会。"</p>

"具体来说,"林月笙展开一份详细方案,"我们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化改革:</p>

第一,扩大分科教育。除了现有的医学、农学、工艺等科目,增设商业、外语、法律等专业;</p>

第二,完善师资培养。在各地设立师范学堂,培养专业教师;</p>

第三,建立考核制度。不同科目有不同的评价标准,注重实践能力;</p>

第四,推广全民教育。除了正规学堂,还要办夜校、启蒙班,让更多人有机会学习。"</p>

这个方案引发了热烈讨论。有人赞同,也有人担忧。</p>

"分科太细,会不会失去通识教育的根基?"一位老教习问。</p>

"这正是我们要注意的。"叶知秧解释,"所以每个专业都要保留基础课程,培养完整的人格。"</p>

"经费从何而来?"有人担心。</p>

这时,一位商人站起来:"我们愿意捐资助学。这些年,就是教育改革培养的人才帮我们做大了生意。现在是回报的时候了。"</p>

更多商人响应,纷纷表示愿意资助教育。一位西域商人甚至提出要在丝路上建立商业学堂。</p> 但最大的争议来自科举改革。有人担心分科考试会影响选官的公平性。</p>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