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2 / 2)

不等弘历伸手搀扶,万文康已经一骨碌爬起来了,挂着眼泪的脸颊上堆满了笑,讪讪道,“太子爷您看,上报朝廷,朝廷再发下物资,这一来一回耽误的时间不少。您看看这样行不行?微臣先叫人到受灾轻的县买薯种大豆和菜籽,早一天种下去,早一天收上来不是?”

弘昼眯了眯眼,是个人才啊,顺杆爬的速度忒快!

见弘历看过来,他忙垂下头,继续道:“赈灾的粮食不能白发,微臣领着灾民中的青壮,往蓟县那边收拾过去。淇县的百姓若是愿意,每日管两餐饭,也可以跟着收拾,您看成不成?”

不管两位主子懂不懂,这可是千载难逢表现自己的机会。万文康这会只恨这几天忙得晕头转向,脑子里蹦不出一个个好主意来。

弘历点头:“万县令能主动担当,甚好。”

没有将灾民推脱出去,还敢往蓟县那边收拾,是个上进的。

万文康飞快的抬头瞄他一眼,又迅速垂下头去,小声道:“就是淇县账上没银子了,粮仓里的存粮也不够这么支应的……”

“银子孤先支给你,粮食朝廷也会下发,预算先发给左都御史朱轼过目,皇上让他负责此次河南赈灾。”弘历拍拍万文康的肩膀,言辞威严:“好好干,账目要清清楚楚,别叫孤失望。”

言下之意,好好干有官升。若是账目上有猫腻,敢辜负了他这个太子的好意,当心项上人头。

万文康激动不已的表了一番忠心,跟着小圆子出去取银子。

第68章

“年羹尧居然连个县令都不如!”弘历一巴掌拍在桌子上,怒道,“灾情如此严重,他居然坐视不理。”

弘昼给他倒杯茶,拍拍他的胳膊,“消消气,他眼下又不在这,你发火给我看?”

弘历拿起杯子一饮而尽,仍然怒气冲冲,“赈灾又不用他出银子,他就眼睁睁看着百姓熬日子?此时不管,怎么过冬日,明年呢?明年再叫朝廷赈灾?”

他本是一句气愤的话,谁知弘昼点点头,淡然道:“不出意外的话,年羹尧今年年底就会回京,升任吏部尚书兼文华殿大学士。继任的河南总督敢告他的状么?证据呢?只要在他任上没发生民乱,就不能说他赈灾不利。”

弘历稍微冷静下来了:“我想不明白他为什么不开粮仓,不顾外头灾民的死活。”

“其一,蓟县和云梦县直接死在洪水里的人应该不少,后面死的这些,加进去就是。反正这一时半会也统计不出来人数。其二,他完全可以上报朝廷,说开了一部分粮仓,只不过这粮是卖给了粮商,还是发给了灾民就不好说了。

我若猜得没错的话,他先隐瞒灾情,只要没有民乱,就先吊着灾民一口气。等到继任者来了,灾民忍了足够久,忍无可忍起了暴动,更能显得他能干来。”

弘历冷冷道:“但咱俩来了,咱俩亲眼所见,灾情严重民不聊生。孤定要回去参他渎职,枉顾人命!”

弘昼叹口气,“你参不了他。外头有灾民因他不开粮仓饿死了么?你怎么知道是饿死的而不是病死的?被洪水泡了几日,本来就容易生病。

他可以说是他治下乡绅自动要求先施粥,显得他教化出色。河南的乡绅豪强们经历了田文镜那一遭,这会绝对都只说他的好话。

其二,他可以说眼下灾民没法回蓟县和云梦县,若是吃得太饱,有了力气,容易生事,对其他县城百姓是个大大的隐患。随意举出两个例子就行,你看那个老翁的村子都要日夜巡逻了。青壮白日也不敢离家去耕种,就怕家中老弱受了欺负。灾民,九死一生活下来的灾民,其中不少是孤家寡人的青壮,最是容易突破人性。”

弘历目瞪口呆,他敢肯定弟弟在胡说八道,但他不知道如何反驳。

顿了顿,他恼怒道:“那不能跟万文康一样,带着灾民清理蓟县和云梦县么?这不是大大的功绩?”

“一,这功绩没个两年三年出不来。二,他已经可以回京了,干嘛还做这吃力不一定讨好,功劳归下任的事?”

“啊啊啊啊!”弘历感觉自己要疯,猛拍桌子,手心都拍红了,暴怒,“说到底,就是因为他任期满了,所以就置之不理,顺便临走再捞一把好处!”

弘昼目露赞赏:“总结得非常到位。”

弘历重重的坐回椅子上,暴躁的抓头发,“那要怎么办?”

他感觉,这一路上,他跟弟弟说了好多“那要怎么办”?虽然弟弟也给不出好办法,还会嘲讽一番,但他还是忍不住要说。

听听弟弟的嘲讽,甭管嘲讽的是谁,他心里也能好受些。

他简直是有病!有大病!

之前他心里还笑话皇阿玛,天天批不完的折子,大事小事都要联系这位官员的性子揣度一番。

现在,他才粗粗这么走了一趟,就他爷的这么多破事!

想当个明君,真他爷的难!

“这个简单,终身追责,继任者上报就是了。”

听起来似乎很容易试行?

至于会不会有效果?这世上哪有一样措施,是能完全解决问题的呢?

简单又明确,震慑的作用立竿见影。

弘历想了想,小心翼翼道,“这得罪满朝文武的规定,等我当了皇帝再来定?”

他提出来,让皇阿玛公布,似乎有些不孝?

弘昼诧异:“咱皇阿玛已经几乎将满朝文武得罪光了吧?不差这一条。”

放心提吧,少年!

四大爷只会觉得高兴,这是一个不错的建议。

弘历瞄一眼弟弟理所应当的表情,直觉自己日后也要步入让满朝文武不喜的后尘,面容沉重的点头。

对,就该如此!

当皇帝的都要处处省银子,过劳累酸苦的日子,官员怎么能尸位素餐疲懒懈怠!

第二日一早,弘历、弘昼直奔开封府。

赈灾的具体事项用不着他俩,朱轼一条条安排得有条不紊。

知道太子爷和宝亲王也一同来了河南赈灾,年羹尧就很配合了。弘历、弘昼人还没到开封府,他已经通知各县开粮仓,递了请求赈灾的折子回京。

就算弘历、弘昼去了受灾最严重的几个县查看,他也不慌。粮仓的粮食还在,顶多就是他被蒙蔽了,以为灾情不严重,被皇上训斥一顿罢了。

况且,皇上也知道那兄弟俩看他不顺眼,参他的折子定会往夸张了说。

兄弟俩确实也在写他的种种不是,不过,不是参他的折子,是写给雍正帝的信。

弘历的信很客观,一路所见都写得清楚。包括淇县老翁声泪俱下说的话,县令万文康打算怎么赈灾。一个字没提年羹尧,用词也没有夸大。

弘昼则是整封信都在骂年羹尧。

河南下这么大雨,就是年羹尧品性不好,老天爷都看不下去了!百姓见了他和弘历害怕,定是年羹尧平日里纵容官员欺凌百姓,就算他没纵容,也难逃监管不力的责任;蓟县和云梦县死了那么多人,年羹尧居然无动于衷,简直就是丧尽天良;七旬老翁都知道要补种红薯大豆菜蔬过冬,县令急得要上吊,年羹尧还在开封悠闲自在呢!如此无德无才冷血无情老天爷都不喜的人,不配为官!

雍正帝收到两封内容迥异的信,闭目沉思。

弘昼的信必然是夸大其词,但年羹尧一定也确是赈灾不利。

他又拿起弘历的信,细细的看过一遍,叹口气。弘昼性子直,有什么不满都写在脸上。弘历则不然,明知年羹尧有过错,却一字不提,心里定是厌恶到了极点。

汉臣这边,他原本是想留张廷玉和年羹日后尧辅佐弘历。

张廷玉谨小慎微,到上书房给皇子们授课,和弘历、弘昼相处还算融洽。前不久弘历选了诗文刊印成集,请张廷玉点评。那评价夸耀甚过,听起来不大真诚,弘历还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想到这里,雍正帝心里泛酸。自己不就是说了他几句诗文里的立意不够深远,遣词造句有待加强,情感表达略微浅显了些么,出了诗文集,都不第一个给阿玛看了。

还是小孩子心性!

年羹尧也是自持清高,张廷玉都知道孩子要顺着哄,他还想等弘历一个太子主动来结交不成?

哎,朕给过机会了,是年羹尧不争气。借着赈灾不利训斥一番,调回京中任个兵部侍郎得了。

出了这么大的差错,正二品也不算薄怠。兵部侍郎上头有十三、十四、十六几个压着,出不了什么纰漏,也不碍弘历的眼。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