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侧卧之榻,岂容他人鼾睡155(2 / 2)

赵桓的目光再次扫过群臣,众臣的意见显然已经形成了两大阵营。

一派是之前京师保卫战中的主和派,他们主张遣散军队,以缓解京城的经济压力。

另一派则是战斗中的主战派,他们坚持留住勤王军,未雨绸缪,防备金军再度南下。

在这紧要关头,赵桓的心情愈发复杂。

思虑良久,他终于深吸一口气,目光中带着些许决绝与无奈,缓缓说道:“朕意已决。”

“即日遣散勤王军队。”

李纲和种师道闻言,脸色骤变。

李纲连忙上前一步,语气中透着隐隐的急切与恳求:“陛下,勤王军远道而来,皆是为了保家卫国。若今遣散,恐寒其心。”

“况且金军虽然暂时退去,但是未必将来不会卷土重来,遣散军队之举,恐非明策啊!”

种师道也紧随其后,急声道:“陛下,若将来金军再次南下围攻汴京城,届时我们便会面临守军不足的困境啊!”

“到时候,京师怕是保不住了啊!”

然而,赵桓此时已然下定决心,语气更加坚定:“两位爱卿不必再言。”

“金军的威胁目前尚不明朗,但粮草的匮乏乃当务之急。”

“若不遣散勤王军,国库恐怕难以支持。”

李纲和种师道还欲再劝,但赵桓的神色已经隐隐带着不悦。

刚才李纲和种师道的发言,已经有些犯了赵桓的忌讳。

什么叫“恐非明策”?你的意思是,我是昏君?

什么叫“京师怕是保不住”?你莫非,在威胁我?

宋钦宗赵桓冷冷地挥了挥手,语气中透出一丝不容置疑的决断:“退朝!”

随着赵桓的退朝令,朝堂内顿时鸦雀无声。

众臣纷纷低头,不敢再言。

吴敏、唐恪与耿南仲互相对视,脸上露出了一丝心照不宣的得意微笑。

大殿之内,原本激烈的争论此刻烟消云散,但那沉重的压抑感却依然弥漫在空气中。

命令如风般迅速传达至勤王军营地。

营地四周,高大的营帐在夜色中矗立。

火堆旁,士兵们围坐在一起,低声交谈。

士兵们的议论声此起彼伏,许多人对遣散一事充满了不解与愤慨。

“我们千里迢迢赶到汴京,就是为了保卫京师。如今却要遣散我们,朝廷真是如此薄情寡义吗?”

一名身着盔甲的老兵愤然说道,他的面容因长年的风霜而显得有些粗糙,但此刻愤怒的表情让他的眼神愈发凌厉。

另一名士兵轻叹一声,眉头紧锁,眼中满是无奈:“谁说不是呢?”

“这些大人只顾着自己的私利,哪里还会管我们的死活。我们拼死保卫汴京,换来的竟是遣散回家的下场。”

营地的火光摇曳不定,映照在士兵们的脸上,显得格外悲凉。

远处,种师道骑在马上,神情凝重,目光深邃。

他缓缓巡视着整个营地,耳边隐约听到了士兵们的议论,心中同样升起了一阵愤怒与无奈。

夜幕渐渐降临,天边的星光渐隐渐现。

种师道停下马,目光深沉地望向远处的黑暗。

他的手轻轻握住缰绳,心中却像是压着一块巨石,沉重难当。

他知道,眼下局势风雨飘摇,一旦金军再度南下,这支曾经保卫汴京的勤王军恐怕再难集结。

夜风渐起,吹动着营地四周的旌旗,发出低沉的猎猎声。

种师道的身影在夜色中显得格外孤寂,仿佛一位孤独的守夜人,守护着即将崩塌的城池与江山。

……

金军退去已经数月有余。

汴京城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荣与安宁。

大街小巷人声鼎沸,商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孩子们在街头嬉戏打闹,仿佛战争的阴霾已然散去。

很多事情似乎都没有变化。

但有一件事情却发生了变化。

自从金军撤退后,无论是茶馆还是街头巷尾,百姓们议论最多的,便是两个人。

李纲。

种师道。

这日,一家喧闹的茶馆内。

几张长桌围坐着一群客人,正热烈讨论着。

“李大人与种将军,真是我等百姓的救星啊!”

一位年迈的老者捧着茶碗,满脸的皱纹因激动而舒展开来,目光中满是感激与钦佩。

他轻轻抿了一口茶,声音虽沙哑,却掷地有声。

旁边的年轻人也立即附和道:“是啊,若不是李大人与种将军,金军攻城时,汴京早就沦陷了。”

“种将军戎马一生,勇武自是不必多说。”

“但李大人仅是一介文官,却在夜袭金营的那一战中,亲自率兵在幕天坡抵抗金兵,真乃文武双全!”

他的语气中充满了敬佩,眼中闪烁着光芒。

一时间,茶馆内的客人们纷纷点头称是。

李纲与种师道的名字,已然成为了汴京百姓心中的守护神,象征着城池的安稳与百姓的希望。

然而,两人在民间的声誉越高,朝中的风向却愈发诡谲。

在那高高在上的宫殿中,嫉妒与权谋的种子已悄然滋生。

朝野中不少人嫉妒这两人功高盖主。

暗中弹劾这两人的奏章,雪片般地飞到了宋钦宗赵桓的案头。

皇宫的御书房内,宋钦宗赵桓眉头深锁,眼中透着一丝不满。

他手中握着几封奏章,眼神从一封封文书上扫过,眉宇间的阴云愈发沉重。

这些奏章上,写满了对李纲与种师道的弹劾之词,如同一柄柄利剑,直刺赵桓心头。

“陛下,李纲与种师道虽有功于社稷,但功高盖主,若不加以节制,恐怕日后难以控制。”

“陛下,李纲一心专权,种师道亦与他狼狈为奸,若再不加以防范,恐将来危及陛下的江山社稷啊!”

“陛下,金军能够退去,都是仰仗陛下的天威。但是民间如今却把功劳归功到李纲和种师道身上,恐怕这幕后有人蓄意谋划啊!”

赵桓的目光从奏章上移开,眼中闪过一丝冷意,心中隐隐涌起了不安。

这些日子,他已经收到了太多弹劾这两人的奏章。

字里行间,无不在暗示着李纲与种师道功高盖主的危险性。

再加上李纲和种师道在朝堂之上,多次违拗自己的意见,赵桓心头的不满终于如野草般疯长起来。

终于,赵桓下定决心,语气冷漠地对负责草拟圣旨的秉笔太监说道:“李纲与种师道,确实功高。”

“但功高者,未必忠诚。”

“传旨,罢免李纲与种师道之职。”

此话一出,站在一旁的秉笔太监立刻低头,双手执笔,忠诚地记录下了宋钦宗赵桓的命令。

翌日,宫廷的命令迅速传遍了汴京的大街小巷。

那一纸圣旨如同一阵寒风,冷冷地刮过城中的每一个角落。

汴京城内的百姓听闻此事,无不震惊与愤慨。

街头巷尾的议论声,迅速蔓延开来。

茶馆、酒楼、街边的小摊,无论男女老少,话题总是围绕着李纲与种师道的罢免。

“李大人和种将军何错之有?为何要罢黜他们?”

茶馆中,一名年迈的老者怒不可遏,拍案而起,手中的茶碗重重落在桌上,发出清脆的响声,激起了周围众人的共鸣。

“一定是朝中有奸臣混淆圣上的视听!”一位年轻的壮汉站起身来,脸色涨红,拳头紧握,眼中尽是愤怒与不解。

“李大人和种将军为国为民,金军退去的功劳明明都是他们的,怎么能如此轻易地罢黜?”

四周的人纷纷点头,议论声越发激烈。

百姓们的愤怒仿佛已被这道命令点燃,火焰般在整个汴京城蔓延开来。

李纲与种师道在民间的声望,早已深植人心。

他们的罢免无疑如一块巨石投入了平静的水面,激起了层层波澜。

人们不仅在街头巷尾议论,甚至有不少百姓自发组织起来,聚集在李纲与种师道的府邸前,表达他们的支持。

李纲府邸前,人群渐渐聚集成一片。

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妪颤巍巍地跪倒在李府门前,眼泪不停地流下,她的声音虽颤抖却坚定:“李大人,您是我们百姓的希望啊!”

老妪的话语仿佛带着魔力,引得四周的人群纷纷跟随跪倒,齐声呼喊:“李大人!李大人!”

种师道府邸前,人群也逐渐聚集起来。

人群中,几名壮汉大声疾呼:“种将军英勇善战,何错之有!朝廷怎能如此不公!”

不少人也跟着应和起来。

然而,这一切的民间反应,非但没有让宋钦宗赵桓回心转意,反而更坚定了他罢黜李纲与种师道的决心。

在皇宫深处的御书房中,赵桓正静静地听着太监汇报城中的动静。

他的脸上没有一丝波澜,有的只是冷漠。

“民间反应如何?”赵桓放下手中的茶盏,淡淡地问道。

他的目光投向身边垂手侍立的太监,语气冷静而不带一丝情感。

太监低头恭敬答道:“陛下,百姓们对于李纲与种师道的罢黜多有不满,甚至有不少百姓聚集在两位大人的府邸前,为他们请命。”

赵桓的眼中闪过一丝不耐。

他冷哼一声:“功高者,必有小人为之鼓噪!”

赵桓的眼神愈发冰冷,对李纲和种师道的不满更加强烈。

侧卧之榻,岂容他人鼾睡!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