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人祸133(2 / 2)
但仍有大多数人目露疑虑,心中摇摆不定。
赵桓坐在龙椅上,双眉紧锁,神色凝重。
他的目光在李邦彦与李纲之间游移,显然正在衡量两人意见的轻重。
大殿内的空气再次紧张起来,众臣大气都不敢出,生怕此时发出任何声音,都会触了宋钦宗的霉头。
宋钦宗赵桓的手指轻轻敲击着龙椅扶手,发出沉闷的声响,仿佛是他心中矛盾的写照。
这时,另一个声音轻轻响起,带着几分低沉的冷静:“臣亦支持李大人之言。”
说话之人,正是赵构。
他神色严肃,步伐沉稳,缓缓走上前来,拱手作揖。
他的声音不高,却字字坚定:“金军提出的条件过于苛刻,若我们轻易应允,恐怕金军今后只会变本加厉,继续侵逼大宋。”
赵构一向低调,此番表态令不少大臣暗自吃惊。
他的言论虽简短,却带着一股难以忽视的坚定,仿佛在这紧要关头,他的身影突然高大起来。
赵桓的目光落在赵构身上,神情微微动容。
自己这个一向谨慎低调的弟弟,近日接连表露强硬立场,令赵桓心中隐隐生出几分疑惑与犹豫。
赵桓缓缓开口,语气带着几分试探:“李纲,你可有良策,既能保全大局,又不致立即开战?”
李纲不卑不亢,依旧挺直身躯,躬身道:“陛下,金军虽来势汹汹,但长途跋涉已久,兵力疲惫,粮草补给不足。”
他停顿片刻,环顾四周,声音再次响起:“臣建议派遣使者前往金营,表面应允商议割地之事,实则拖延时日。”
“只要拖延几日,勤王之师便能赶到。”
“届时金军补给不足,恐怕再想进攻京城,也将力不从心,必然撤退。”
殿内鸦雀无声,只有李纲铿锵有力的话语在大殿内回荡。
他的每一句话都仿佛透出无比的信心与勇气,令一部分大臣的心中不禁微微一动,似乎看到了一线希望。
然而,李邦彦闻言,却冷笑一声,语气中透出几分不屑:“李大人言之过简。”
“金军势大,岂是那么容易被拖延的?”
“若金军看破我们的意图,立刻发兵攻城,届时汴京不保,天下又有谁能承担此等责任?”
李纲神情一沉,毫不退让:“天下之城,岂有比汴京更坚固的?”
“金军粮草不济,我们只需坚守片刻,便可立于不败之地!”
他目光坚定,声音低沉却有力:“若割地求和,岂非助长敌人气焰?”
“只会令大宋陷入无尽的屈辱与灾难!”
两人针锋相对,言辞激烈,声音回荡在大殿的每一个角落。
百官无不屏息凝神,静静等待皇帝的最终决断。
赵桓眉头紧锁,显然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
他的手指在龙椅扶手上有节奏地敲打着,发出沉闷的响声。
李纲的建议虽有道理,却风险极大。
而李邦彦的主张,虽可解一时之困,却意味着屈辱。
见皇帝迟迟未作决断,李纲心中已是死灰一片,深知今日之事难以回天。
李纲只觉得心灰意冷,国运无望。
他长跪于地,朗声道:“臣请致仕还乡!”
赵桓盯着李纲看了半天,似乎在猜测李纲内心的真实想法。
终于,赵桓叹了一口气,语气沉重:“李纲,朕知你忠心为国。”
“你先出去准备指挥军事,务必确保城门稳固。”
“待勤王之师到来,再作打算。”
李纲神色微微一黯,拱手拜道:“臣遵旨。”
他的声音中透出无奈与黯然。
李纲缓缓退下大殿。
心中却是一片冰冷。
李纲走后,赵桓的脸上露出几分轻松,似乎终于松了口气。
他终于不再犹豫,再次开口:“李邦彦,你来拟定议和文书。”
“金军的所有要求,朕悉数允准。”
……
汴京城内,寒风如刀,刺骨的冷意随着呼啸的风卷入狭长的街道,仿佛要将所有生命的热度从城市中带走。
天色灰暗,阴云压顶,连阳光都似乎无力穿透这沉重的天幕,整个城市笼罩在一片死寂的灰白中。
大雪纷飞,街道上覆满了厚厚的积雪,脚步踏下去,发出“嘎吱嘎吱”的轻响。
风中带着一股腐朽的味道,令人作呕。
行人寥寥无几,偶尔有几人匆匆而过,皆裹着破旧的棉衣,双手紧紧抱着胸口,身体微微缩成一团,仿佛这样就能抵御那无孔不入的寒意。
他们的脚步仓促,头也不敢抬,似乎害怕看到什么更可怕的东西。
街边的店铺早已关门,只有几家粮行门口聚集着一些身形单薄的百姓,眼中透出饥饿和绝望。
而在这寒风凛冽的城外,金军的大旗在风雪中猎猎作响,犹如吞噬一切的猛兽,静候着时机,将这座古老的都城彻底吞噬。
宫殿之内,气氛更加沉重,仿佛连空气都被凝固。
宋钦宗赵桓端坐在御座上,身着厚重的龙袍,却依旧掩盖不住他面上的苍白与疲惫。
他的眉头紧锁,目光深邃中透出几分无助与焦虑。
赵桓微微抬起头,看着眼前的李邦彦,神情冷峻,但言语却透着一丝疲惫:“传令下去,搜刮京城内所有的金银财物,不论富户权贵,皆不例外。”
他声音低沉,却不容置疑。
话音刚落,殿内瞬间静得落针可闻。
李邦彦恭敬地低下头,垂手而立,急忙领命退下。
大殿中的文武百官皆低头不语,神情凝重,眉宇间流露出深深的忧虑,但无人敢发出任何反对的声音。
寒风透过殿门的缝隙渗入,带着冰冷的寒意,卷过众人的衣袍,仿佛一只无形的手掌,紧紧抓住了他们的心。
随着圣旨下达,汴京城中的各处便开始了大规模的搜刮行动。
衙役们如同猛兽般闯入富商和官宦人家的府邸,毫不客气地翻箱倒柜,将所有值钱的财物一扫而空。
那些金银、丝绸,甚至是家中的牛马,皆被无情地掠走,拉向官府。
许多富商权贵,面对这般劫掠,只能紧闭双眼,默默忍受。
他们心中虽怒火滔天,却不敢反抗,唯恐引火烧身。
街道上,富户们的府邸大门紧闭,偶有几声压抑的哭泣声从墙内传出,显得格外凄凉。
而那些曾经拥有无数财富的豪门贵族,如今也成了搜刮的目标。
官府衙役们行事暴虐,无论是谁家,皆一视同仁。
有人曾试图隐匿财物,妄图逃避这场浩劫,但官府重赏揭发。
一时间邻里之间互相猜疑,人人自危。
有一家富户被邻居举报,官府随即派人搜查,果然搜出三千两未上报的银子。
那户人家当场被枷项示众,家中财产尽数充公,连家中妇孺也未能幸免。
此举如同一道惊雷,在京城内引发了巨大的恐慌。
许多人见此情景,皆闭口不言,心中虽愤怒,但也不敢再做任何隐匿之举。
连郑皇后的娘家,也未能幸免,被搜刮一空。
其他人见到连郑皇后都保不住自己的娘家,便知道宋钦宗意志坚决,都不敢对官府的上门搜刮做抵抗。
京城马匹骡驴也几乎被搜尽。
有些官僚甚至无法寻得坐骑,只能徒步上朝。
那些昔日显赫的权贵,如今也在劫掠之下变得狼狈不堪。
然而,即便如此大肆搜刮,所得的金银财物依旧远远无法满足金军提出的苛刻条件。
宫内,赵桓再次召集了支持和谈的近臣,脸上愁云密布,眉头紧锁得更深。
李纲和赵构,自然不在召见之列。
宋钦宗赵桓那略显苍白的脸庞,在烛火的映照下,显得更加憔悴,眼中的焦虑之色不减反增。
大殿中,百官低头不语,气氛压抑如山,几乎让人无法喘息。
宰相李邦彦见状,缓缓站了出来,声音低沉:“陛下,金军索要的数额实在过于庞大,即便搜尽全城,也难以凑齐。”
“除了向富户、商贾施压,臣以为,福田院的贫民、僧道、工伎、倡优等各种人,也应该共赴国难。”
“把他们也加入出资之列,或许能有所补充。”
赵桓闻言,微微点头,目光中闪过一丝冷厉,随即挥手道:“传朕旨意,无论贫富贵贱,若有隐匿财物者,立即抄家,贬为贱民。”
“对于已经是贱籍的百姓,若有所阻拦,杀无赦。”
“如今朝廷府库不足,必须尽快筹集足够的金银,切不可让金军久等了。”
此令一出,汴京城内顿时乱象丛生。
官吏们不再顾及任何法度,肆意搜刮,甚至不惜强闯贫民栖身之所,搜罗一切他们认为有价值的物品。
百姓们心惊胆战,不敢发出任何反抗之声,任由官府横行无忌,犹如捕捉叛逆一般。
宫内宫外一片凄风惨雨,哀声遍野,几乎没有一处幸免。
豪富之家,虽然被掠夺了财富,但起码还吃的饱饭,穿得暖衣。
但穷苦的百姓们本就艰难度日,如今却连最后的一点财物也被夺走,真正到了断粮断炊的地步。
许多人无路可走,绝望之下,甚至有人悬梁自尽。
城中处处可见被逼得走投无路的百姓,他们的尸体横陈街头,无人收敛,在寒风中逐渐僵硬。
尸体的腐臭味弥漫在空气中,混杂着人们的哭泣与哀嚎,仿佛整个城市都笼罩在一片末日的阴影之中。
此时已是一月,风雪交加。
天地间一片苍茫,仿佛连天空也为这座即将崩溃的都城戴上了一头白纱。
汴京的百姓早已将城内能吃的东西吃尽,连树皮、草根、猫犬皆不复存在。
街道上,随处可见饿殍,饥民们甚至开始互相残食,惨烈至极。
瘟疫也随之而来。
城中到处都是病死、饿死的尸体,街道上行走的人越来越少。
唯有不绝的哀嚎声与寒风交织在一起,仿佛这座城池已成了人间炼狱。
朝廷为筹集更多的金银,还在都城四周设立市场,用粮食换取百姓的财物。
由于外界粮食无法运入,城中粮食奇缺,价格昂贵至极。
百姓们纷纷拿出最后的家底,换取一点微薄的粮食。
市场内,场面混乱。
饥民们为了争夺一口吃的,甚至不惜大打出手,血流满地。
一名老妇拖着枯瘦的身体,颤巍巍地走到一处粮商前,双手捧着一枚祖传的金簪,满脸哀求:“求求您,换几斤米吧,我孙儿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
粮商冷冷地瞥了她一眼,眼中毫无怜悯之情,摇了摇头:“如今这金银连市价的一半都换不到。这点首饰,恐怕连一斤米也换不来。”
老妇闻言,脸色瞬间惨白,嘴唇颤抖,却发不出任何声音。
她缓缓跪倒在地,双眼无神地望着前方,似乎已经失去了最后的希望。
风雪无情地吹打在她瘦弱的身躯上,仿佛随时会将她吹倒。
宁书涯每日奔走在外,将汴京百姓的惨状记录下来,写成奏章,交给赵构,请他代为呈递给宋钦宗。
虽然康王府的供应尚且充足,但宁书涯并不想欠赵构太多人情。
至于赵构自己,他从小生长在帝王之家,对于普通百姓的疾苦,其实也并没有太多感受。
宁书涯只得又找赵构预支了一年俸禄。
他把自己俸禄多余的部分,尽数换成了粮食,出去分发给揭不开锅的穷人。
看到有官吏在搜刮过程中,肆意伤害百姓的,宁书涯便出手阻止。
但是他也无法对这些官吏大开杀戒,毕竟他们也只是按照朝廷的命令办事。
难不成,他还把整个汴京城跑腿办事的小吏捕快都杀光了?
而等宁书涯不在场了,这些官府的人便故态复萌。
岂乃天灾?
实则人祸。
风雪愈发猛烈,赵桓站在宫中,凝望着窗外那漫天的风雪,神色愈加阴沉。
他叹了一口气,低声道:“传旨,务必加快搜刮,满足金军的要求。”
风雪中,汴京城如同寒风中的残烛,摇曳不定,随时可能彻底熄灭。
整个城池在绝望与痛苦中,走向未知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