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皇帝的课表23(2 / 2)
这些时间,朱翊钧可以用来做一些其他的事情,而且只有上午有课——这是参考明英宗时的旧例。
明英宗刚称帝时,比如今的朱翊钧年纪还小。
他文武双修,上午读书练字,下午习练武艺,结果等长大后亲临军阵,搞出一个土木堡。
自那以后,无论前朝还是后宫,皆不赞同皇帝习武,只剩下正德一位,任性自由。
但这个时间空了出来,可以放松玩耍。
朱翊钧没有心思玩耍,玩惯了三a大作的他,哪会看得上这时流行的斗蛐蛐、揣羊拐。
他决定先加强运动,减肥健身,塑造一个良好体魄。
有隆庆肥胖短寿在前,谁也没有理由反对。
至于其他的,看情况一点一点来。
课程表左看右看,朱翊钧终于发觉不对劲了:“朕听闻,日讲之余,还有经筵。朕一直不清楚这两者之间的区别,还请先生细讲。”
张居正解释道:“圣上,日讲是基础,日积月累,讲述经史常规,由翰林任讲读官,人数少、规模小,仪式简单。
如果要开经筵,则专注一题讲解探究,百官皆要参加,需要有隆重仪式。
臣觉得,如今尚不适合开经筵,故而之前没有提及。”
朱翊钧明白了,日讲相当于普通学校上课,皇帝正常听课即可。
而经筵就是百家讲坛,有的时候,因为对圣人经典的解读有争议,如果权位相近,大臣们还会在经筵上争辩一番。
自己得先打牢基础,才能学习更为深入的知识。
“日积月累,方可学业有成。圣上如今可专注于日讲,若将来时机成熟,臣再请开经筵也不迟。”
朱翊钧点头认可,随后,又提起一个问题:“学业需要慢慢积累,但是朕身为帝皇,无需科举,更要学习治国。
朕一人无法治国,要有百官相佐。然而朕今日在文化殿上,同百官相见,发觉竟然只认得先生、吕卿等寥寥数人,其他臣工,都分辨不出来谁是谁,十分苦恼。”
张居正宽慰道:“如今仍在服丧,臣等穿着斩衰丧服,皆同白色,圣上难免会有混淆。等除服日后,高品穿红,低品穿青,身前还有不同的补子,圣上熟悉一段时间,自然就能分辨。”
他没有提及八九品的绿色,这种最低品级的小官,很少有机会面见皇帝,无需多说。
“不只是当面分辨的问题,”朱翊钧摇头道,
“国朝中枢有五府六部诸寺,地方有两京一十三省,文武百官,恐怕有数千人之多。今日升迁,明日外调,后日贬谪,时常变动。
而文字档案,过于繁琐,不够直观。
所以,朕想了个主意,先生同吏部人等,遍查档案,制作几扇大板,或者是屏风。无需奢靡华贵,弄成精致的样式,结实合用即可。
只需要在几扇大板上,绘制官位图样,中枢分五府六部,地方官吏按两京十三省,再按照文武,分类排列。
朕自然可以清楚知道,哪些人在何处任何职。如果有官位升迁调改,可以用纸张制成浮帖,方便更换。等朕想要查阅档案的时候,也好按图索骥,知道具体找谁……”
朱翊钧左右看看:“等做好后,就摆在这文华殿好了。”
张居正越听眼睛越亮,干脆利落的赞同道:“圣上天资聪颖,此言大善,臣觉得这是一个好主意!”
“没什么,都赖先生出力。”
朱翊钧不好意思的笑笑,其实这是两年后张居正为了方便万历了解天下职官,想出来的办法。按记载,崇祯时,职官屏风依然在用。
这种让数据可视化的管理看板,理念十分先进,用到二十一世纪都不过时,朱翊钧就不和他客气了。
“说到官位图,朕之前在文华殿上,寻求遗留在野的贤人,不知先生可有推荐?”
“臣一时之间,想不起太多,如今只想的起来一个人,其名为潘季驯。
他原是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隆庆四年时黄河决堤,奉命总理河道,赶赴邳州料理河工。之后河患虽解,但因船只漂没事故,被弹劾罢官。”
潘季驯!
朱翊钧眼前一亮,这正是后世闻名的治水能臣。
任由他回乡休闲,太过浪费。
“朕信的过先生,既然是先生所推举的人,一定值得重用。就让他官复原职,回京见朕。目前担任右副都御史的是谁,先生可以看情况调用。”
“这个……圣上,按照我朝旧例,外放出京的巡抚,治理河道、漕运的官员,均授予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这个是没有定数的。而有些时候,如果遇到需要调动军队等特殊情况,还会兼任兵部尚书或侍郎衔……”
经过张居正的一番详细解释,朱翊钧才明白,原来有些官职属于是授予品级的,锚定日常以及退休待遇。
而具体做什么,有多大的权力,还得看分派的工作。
比如朝堂内有好几位都挂着吏部尚书的头衔,但只有杨博是真正“掌吏部”的大冢宰。
朱翊钧闹了个乌龙,脸色依然不变。
经过这段时间的历练,他已经初步具备演员的基本素养,面皮不再像刚穿越时那么薄了。
他顺势转移话题,掩饰尴尬:“先生说潘季驯在邳州修理黄河河堤,朕对这个很感兴趣。
黄河、长江,这些大河一旦决堤出事,成千上万的老百姓会因此流离失所,失去生计。影响的恐怕不是一个两个县,一旦动荡不安,甚至会动摇朝堂的稳定。
朕读史书,发现邳州归属徐州,此处是自古兵家必争之地,历代大规模征战有十余次,是非曲直难以论说。史家无不注意到,正是在这个古战场上,决定了多少代王朝的盛衰兴亡,此兴彼落……
朕读书时发现,前元灭亡,有一个原因,就是黄河决堤,泛滥成灾。宰相脱脱因此调集几十万人修河,结果前元残暴无能,惹出了‘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先生可以将于黄河相关的一些档案,书籍,都拿给朕看,朕要慢慢研读,以免将来再遇到类似的事情。”
黄河影响中国千百年,黄河夺淮后,将好好一片膏沃土地,变成了黄泛区,祸害当地民不聊生。
如今虽然无法工业化,使用大型机械,但朱翊钧希望能够借鉴后世的经验,尽最大的力量,让这一条恶龙,重新变回母亲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