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酒色财气13(2 / 2)
其中第五条、第六条与高拱大致类同。而前四条,是臣更加重视的。”
朱翊钧思考一番,明白了。
高拱是想先发展,以免财政崩溃。
国用充足,再改其他,朝堂才能平稳。
而张居正同时期想的是在发展的同时,更要清理吏治,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
双方都不算错,只能说侧重点不同。
高拱主导革新开放,积蓄财富。
如今国库比起隆庆初年,要丰实许多,有了清理吏治的底气,可以走张居正的路线了。
“朕之前已说过,国政都托付给先生,这几条大略不错,先生可理出细则,以此施行。高拱的册子,朕要慢慢细看。”
张居正躬身行礼道:“臣遵旨!”
“对了,说到高拱要走,昨日廷议时,有没有定下新的内阁和吏部人选?”
“臣等商议,有几人可入列,谨为圣上拣选。适合进入内阁者,有左都御史葛守礼、大宗伯吕调阳,掌吏部任天官者,可选本兵杨博,大司徒张守直。”
“唉,何必都要用周时古称……”
朱翊钧听的头疼,什么大司马大司空的,直接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多省事,非要弄个尊称,让自己脑子得转一个弯,才能想明白。
张居正惶恐一拜:“此乃国朝多年流俗,以上古三代之官称,称呼掌五府六部之人。”
“朕没有怪你的意思。”
朱翊钧摆摆手,他只是还没有完全适应古人这一套习俗。
后世一样有不好明说,要用代称的,直说就要被审核。
“朕听说,葛守礼为人守正平和,几年前众皆弹劾高拱,只有他不肯从众签字,不管朝议如何汹涌,仍然能够坚持自己。在内阁反而是屈才了,仍旧掌都察院,让吕调阳入阁吧。
至于吏部的位置,需要有一位老成持重,威望足以令众信服者。朕之前查看档案,杨博年岁更长,就让他掌吏部,稳定人心吧。”
“臣遵旨。杨博掌吏部,兵部空出来的位置,臣推举谭伦,他对九边很熟悉,圣上若想了解九边兵事,可咨问他。至于吕调阳空出来的礼部……臣觉得陆树声比较适合。”
“可以,他们名声在外,都是不错的人选。”
对于这几个名臣,朱翊钧有印象,其实选谁都算不上错。
聊到这个,朱翊钧突然有个想法:“朕有点好奇,如果六部之外,再增添一部,到时候又该用什么来称呼呢?”
张居正大吃一惊,小皇帝这么说,显然是有这个心思。
他忙劝谏道:“圣上,五府六部乃是祖宗朝定制,梳理我皇明天下万民万事,不可擅动。如今朝堂初稳定,更不可起这个念头,惹得人心浮动。”
“朕明白,只是说笑罢了。”朱翊钧一摆手,略过这个话题。
他知道,明朝可以算典型的大部制。
六部尚书在明初起就是最位高权重的大臣,哪怕如今内阁权势上升,依然没有影响到六部的重要性。
哪怕强势如高拱,也要以首辅之尊,兼任吏部尚书。
一旦对六部职能进行拆分,不只是单纯多了一批官位,需要增添一笔官员俸禄,而是彻底改动大明的制度!
朱翊钧明白,现在还不是动手的时机。
他随口想了个新话题:“朕听说,高仪重病在床,一直都没好。他也是国朝重臣,朕心中挂怀。近几日朝堂大变,朕担心他心里不安,影响养病。
朕本想传派太医为他诊治,但是念及父皇之事,不放心这些太医。先生可于京中请几个医术高明的,给高仪看看。”
张居正叹息一声:“高子象为人寡欲喜静,他旧居因火灾焚毁后,没有重新起宅,而是寄居在友人家中,没有滕妾服侍。或许正是因此,起居缺乏照料,才一病不起。臣之前亲自看望过,奈何顽疾沉疴在身,只能慢慢将养。”
朱翊钧感叹道:“如此清廉,洁身自好,就像海瑞一样,真是难得。”
张居正一听,还以为皇帝在点自己,还好他久经官场,脸皮早练出来了,面色丝毫不变。
大明官俸在明初时算得上体面,寒暑还有冰炭赏赐,时节亦有银钱布帛分发。
但是国朝两百年,明初的俸禄,放到现在,早就不够体面生活了。更别说时不时的,国库不足,官员俸禄还要欠着不发。
京官被逼着借贷上班,领先后世几百年。
地方官仗着手中权力,压榨百姓,收敛钱财。京官就靠着欺负地方官,吃肉喝汤。
甘于贫寒的是极少数,拿成严嵩、徐阶这种巨贪的,也是少数。
大多数人,不能免俗,多少拿点。
如果坚持不拿的话,反而是不合群,很容易受到排挤。能够坚持自我,在这种环境中脱颖而出的,更加难得。
张居正心中突然转过一个念头,官员薪水该加一加了。
高薪不一定能养廉,但是低薪,肯定少不了灰色收入。
他有心治理吏治,但没奢望过大家都和海瑞、高仪一样,面对诱惑,仍然能不忘初心。
一想到这,张居正不由得再次钦佩起朱翊钧节制自身欲望,远离酒色财气的心气。
“或许,这就是圣君之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