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造大船,闯大海49(2 / 2)
你让国家在这个时候,拿出大笔银子投到海运上?就算陛下有内帑,也该用到军费。”
王国光也劝道:“我等出自好心,才把话与你说个透彻。我最近在整顿部务,清查账册,就发现了很多积年的糊涂烂账。时间太久,根本无法追查。
你想想河运和海运的区别,如果使用大运河,哪怕沉船,粮食浸水,也是能数得着,多少能救回来一些,可海运呢?
万一风暴骤起,沉船上百,一连丢失几十万石粮食,没法查也没法追索。总不能到时候,把你抓起来顶罪吧。
就算多砍几个人头,抄没几家的家产,银子又不能凭空变成粮食。京师粮食不够吃,士兵哗变,百姓不安,陛下又该如何处置?真到了那个时候,你主持海运,不但无功,反而是千古罪人了!”
……
几人越说越让人心惊,王宗沐沉默不答。
他心里明白,席上几人,都是如今朝中最有权势的重臣,各自积功无数,不至于嫉妒他这点海运漕米的功劳。
劝告的话,也都有理有据,是从国家方面考虑,单纯政见上的分歧。
京师尚不安稳,九边防务花费甚巨,考虑到海运的巨大风险,几人都不愿在这上面加大投入。
可他就是心有不甘!
众人把道理说透,好话说尽,终于散了席。
王宗沐也是朝中重臣,总不能失了体面,用言语威胁,甚至把他绑起来堵住嘴。
张居正觉得,王宗沐还是能够理解自己苦心的。
至于小皇帝,他没有多劝。
经过几个月的相处,张居正有所感悟,当今陛下意志坚定,在自己看重的事情上,不会轻易退缩。
哪怕是说出土蛮的威胁,恐怕也无济于事。
小皇帝的注意力,说不定还会转移到九边军务上。
陛下的年纪还是太小了,现在就插手兵事,祸福非知。
所以,他干脆绕过小皇帝,劝说王宗沐。
回到家中,王宗沐愁上心头,再度饮酒,喝的酩酊大醉。
在家里休息了几天,才勉强打起精神,入宫面圣。
朱翊钧观察王宗沐的身形,觉得似乎有些不对劲。
“朕观王卿面容,似乎有些憔悴,想必是为了国事操劳过甚。你肩负重任,可得注意自己的身体。”
朱翊钧令人取来辽东人参,赐给王宗沐。
明初时,太行山的上党人参就近乎绝迹。
洪武四年时,皇帝特意下旨,禁止采摘。
可惜禁令无效,现在哪怕朱翊钧身为皇帝,也找不到上党的人参了。
得到赏赐,王宗沐忍不住老泪纵横。有话堵在心里,说不出来。
朱翊钧还以为他感动过了头,笑道:“王卿无需感怀,这都是你应得的。海运之事,道阻且长,你还得多用心。而且朕看过你和梁卿等人的奏疏后,回去查阅文册,有许多新发现。你的海运方略,需要大改。”
“请陛下指明。”
王宗沐已经打定主意,先忍耐两年,等京师的危局过去再说。
不管小皇帝下达什么旨意,他都不会要银子了。
“朕看你之前的奏疏,经过仔细验算,发现你所用的船只,一艘承载量还不足四百石,所以为了这次运送漕米,用了三百余艘。这种船体太小,经不起风浪,不宜继续建造,应当改为建造大船!”
对比后世,明代一石具体多重,说法不一,从一百二十斤到一百八的说法都有。
朱翊钧手中又没有后世的度量工具,哪怕亲眼看到一石粮食,也说不清具体多重。
说是海船,其实都是载重量只有几吨的小船,只能沿着海岸慢慢前行。
这种小船的缺点太多,航行时间漫长,难以承受大风大浪。
对比漕运的运河船只,优势相对不大,只能作为一种过渡方案,并不符合朱翊钧对海运船只的预想。
船只继续变大,速度更快,节省人力,海运的边际效益显著增加。
“陛下,小船足以,臣若是贸然用少数大船运送漕米,万一有船只沉没,损失的漕米也会更多,风险大增。”
朱翊钧摇头,他理解这种“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想法,但正是这种保守,阻碍了对大海的探索。
“朕之前看到许多奏议,说要重开胶莱运河,就是为了这种小船准备的吧?”
“胶东成山头等几处海域,风浪又大又急,这次运气好,没有船只倾覆,臣等担心以后会出事,影响京师的漕粮安全,所以请开运河。”
“不许,再开运河,与过去有什么区别?”
朱翊钧畅想未来,遥望远方道:“朕要你建造大船,并非只是为了运送淮安、扬州两地的漕米。这点粮食够干什么的?
听说南洋的安南,暹罗等地,稻米一季三熟,如果将那边的粮食都运送过来,哪里还用担心漕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