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封路43(2 / 2)

此案涉及皇亲,还有男女仆人苟且,为了追讨欠账,合谋杀人等诸多热点,正是民众闲聊八卦时,最爱说的话题。

经过一天的时间,早已发酵并传到了他的耳中。

就在今天不久之前,他还看到了周家宗老。

听周家宗老哭诉,誓要将荷花、王奎这俩个奴仆碎尸万段,凌迟处死,为族中子弟报仇。

朱希孝没有想到,其中还有许多隐情。

他不在乎案子里到底有没有真凶,小皇帝的判断到底对不对。

重要的是,锦衣卫又能够得到重用,他可得趁这个机会,好好表现表现。

皇帝说有隐藏的真凶,就一定有,没有也要抓几个出来!

几位臣子领命离殿,只有顺天府尹孙一正的脸色最差。

三生不幸,知县附郭;三生作恶,附郭省城;恶贯满盈,附郭京城。

小皇帝想出这种主意,张元辅竟然也不阻拦。

可叹我坐在这个位置,不知要得罪多少人……

孙一正在心里默默哀叹,有了上疏求退致仕的想法。

朱希孝笑问道:“孙侍郎何故如此,陛下看重我等,才亲自做出安排,这是好事啊。”

孙一正没有直白的说出来,随意敷衍道:“朱都督多虑了,本府只是在想,该如何顺利的抓到贼人,又能不扰民。”

因为顺天府属于京畿情况特殊,府尹按例都有加衔,提升品级,孙一正身上就有一个户部侍郎的头衔。

朱希孝为表尊敬,称呼的时候,自然要按照品级最高的头衔。

“孙侍郎心忧百姓,是我京师之福。陛下为了不冤枉好人,严查真凶,也是出于同样的道理。我等臣子能做的,就是尽忠。”

朱希孝此时距离文华殿已有一段距离,就算小皇帝不能亲耳听到,也要坚持拍马屁。

巡城御史黄家栋直白的道出困难:“这明时坊,实在不好搜查。此地位处京师东南角,再往东,就是城外郊地,往南则可通过崇文门前往南城,内有贡院、盔甲厂等多处要地,鱼龙混杂……”

“黄御史难不成是怕了?简单轻松的谁都能干,就是要在这个时候,陛下任用我等,才能体现我等的能耐。”

“我怕什么,我可是……”

黄家栋在都察院,属于言官体系,天不怕地不怕,当即涨红了脸,就要出言驳斥。

“大家莫要着急,”王臻笑着安抚道,“陛下刚才只是说了大略,其中还有许多需要细节,需要咱们协调。不妨找一处地方,细细商议。”

“王公公老成持重,说的有理。”

这是小皇帝亲自督办的行动,哪怕孙一正、黄家栋等人,也得硬着头皮,认真对待。

几人就近在附近找了一处直房,商讨相关细节。

很快,东厂、锦衣卫番子,顺天府的差班衙役,巡捕营的精锐,纷纷出动,当天晚上就将明时坊的相关路口,全部封锁,不许外出。

将这一坊,变成京内一处孤岛。

明代京师三十六坊,与唐时长安的小坊有很大不同。

此时的坊,只是区域划分,没有围墙,不是只有两个小门与外界出入。

所以想要封锁一坊,需要动用大量人手。

好在此时仍旧维持着宵禁制度,关键的街头巷尾,都设置有木头栅栏。栅栏处开有小门,有顺天府的衙役驻守,类似后世岗亭保安。

每晚一更三刻敲响暮鼓,禁止出行,直到早上五更敲响晨钟后,方可开禁。

这期间,除了巡夜打更的,只有突发急病,生育、死者报丧等特殊情况才能开禁。

晚上封路的时候,附近居民还没觉察出什么不对,只是隐隐感觉比平时多了一些官兵。

没想到早上到时间应该开禁后,坊内百姓想要出去,全被阻拦了下来。

于此同时,一队又一队的官兵入驻坊内,以周世臣的家宅为中心,逐家逐户的开始盘查!

明时坊被封锁的消息,很快传遍京师。

当日便有十多名大臣,觉得朱翊钧的举动,太过出格,因此请求上殿面圣,撤销封锁。

朱翊钧见到两个人后,知道了他们的来意,懒得与他们再多废话。干脆派两个小黄门,就站在左顺门口。

再有因为封路求见的官员,一律改道刑部,去旁听潘志伊的重审,了解此案真实情况。

原先的刑部尚书刘自强已经致仕,不再理事。

新任的王之诰还没有到任,所以如今刑部地位最高的就是左侍郎翁大立。

但是这一次,有了小皇帝的撑腰,潘志伊完全不惧翁大立。

以他为主审官,连同大理寺、都察院,三法司进行会审。

本来按照正常的流程,遇到争议的案件,刑部无力独审,就该找三法司会审,而不是直接定下来。

翁大立急于求成,犯下错事。

大理寺、都察院知道了小皇帝的态度,为了将功折罪,全力支持潘志伊。

这时候,旁听的官员们才知道,供词有诸多矛盾之处,看荷花三人身体,存在明显的刑讯逼供。

哪怕按照正规流程,也不该就这样匆匆结案。

周家宗老位列旁席,他依然觉得荷花三人,以奴弑主的可能性最大。

不过坐时坐镇刑部大堂的,不是主审的潘志伊,而是内阁次辅吕调阳。

小皇帝用他,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谁都不敢喧哗造次,只能默默看着。

翁大立白天来到刑部,发现情形不对后,不敢久待,赶忙称病请假回家,写起了谢罪疏,准备上表请罪。

判错一件案子不算大事,按照旧例,最多罚一两个月的薪俸。

但是翁大立察觉到了苗头不对,京师越来越危险了。他打算趁着这个风头,辞官回乡做一个安稳的富家翁。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