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京察,启动!33(2 / 2)

刘自强犹豫一番后,欣然接受。

就在他宅在京中小院,奋笔疾书之际,另外一个刘尚书,已经到京。

“体乾兄,别来无恙,如今京中有两个刘体乾了……”

刘自强站在自家门前,看到一人笑呵呵的朝他拱手行礼。

刘自强苦笑一声,无奈回礼道:“子元还是这般风趣。”

刘体乾哈哈一笑:“京中谁不知道,体乾是我的名,也是你的字。我们两人同年登科中进士,恰好又在字名上相同,当初我记得有几次因此找错了人,闹了笑话。”

刘自强引领客人走向厅堂,回忆往昔,叹道:“会试都是三十年前的事情了,那次从河南赶路进京,一点都不觉得累。可是现在已经成了老头,精力不济,走上几步,就已经感觉到腰酸腿疼了。”

刘体乾笑道:“我还好,老家就在东安(廊坊),没有多远。”

刘自强听出了对方的潜台词,摇头:“体乾二字,乃是履行天命的意思。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

论齿岁,你我都已经是六十多的老头子了。论功业,这辈子都掌过六部,也算是小有所成。像我这般回到老家,颐养天年多好,何必再来趟这京里的浑水?”

刘体乾面色变得严肃:“还记得那个太监崔敏吗?他掌管内库,多次怂恿先帝提取太仓银,购买珠宝玉石,我正是因为劝阻此事而被罢官。

听说当今陛下与先帝大不相同,整肃内廷,近日有多个内廷大铛被查,人皆称快,这事已经传遍了北直隶。恰逢陛下传召,便有心来一趟,看看情形……”

停顿一下,刘体乾又笑了:“反正距离老家没有多远,若京中不能做事,我再回去。”

见对方决心已定,刘自强不再劝阻,提醒道:“如今京里已经开始京察,我决定致仕,是因为年岁已大,身体不好,同样也是为了避开这一次的宦海风潮。

高拱已去,张居正成为新任元辅,京中岂会少了动荡?一个不好,晚节不保,不如早早归去。

还有那张守直,他昨日上疏请辞,也要辞去户部尚书之职。你我几人都是嘉靖二十三年的进士,能够成为同年,如今还都在京中,是极难得的缘分。过两日,我设宴吃酒,共同叙一叙旧情。”

刘体乾眼前一亮,他之前曾任职户部尚书,如果张守直致仕,这个位置正好就空出来了。

见他欣然同意,刘自强呵呵笑道:“估计他和我一样,都在家里埋头奋笔呢……”

“都要致仕了,还写什么?”

“你不知道,当今陛下年纪虽小,主意却多,不是个能让人安心的。”刘自强解释道,“陛下让我等致仕之人,都写一份致仕总结,自陈授官以来经历,最后再为朝廷提一些建议……我本想回乡慢慢写,可是陛下不放。”

“致仕总结?”

总结这词,早在唐时就出现在大儒孔颖达的文章中。

但是像朱翊钧这样使用,颇有新意。

拜访过刘自强后,刘体乾又见了几位故人。

之后他回到刚租下的小院,翻看搜集来的相关消息,为几日后的面圣做准备。

“哼,那杨博就是一个小人。如今玄公离京,去了辽东,张居正成了元辅,他重新当上天官,肯定是山西、湖广之人得势,我等被逐……”

“刘自强、张守直都选择致仕,我看不如早做打算。”

“我等又不是四品以上的高官,来去更加自由。就算想走,也得过了这一关。吏部、都察院的考评近在眼前。”

因为京察一事,宋之韩、程文等关系亲近的言官们聚在一起。

几人失了主心骨,面对近在眼前的危机,惶惶不可终日,抱团取暖。

有人提出一个主意:“我等反正都是言官,不如干脆学胡应嘉,弹劾杨博,让他心里有所顾忌?”

隆庆元年,时任吏部尚书的杨博主持考察京官。

结果就在那一次的京察中,许多言官都被罢黜,但是山西人全员幸免,一个差评被贬的都没有。

众人不满,都察院御史胡应嘉因此上疏弹劾,说杨博是“挟私愤,庇护乡里,上下其手,营私舞弊”。

结果高拱为杨博说好话,之后给事中欧阳一敬等人弹劾高拱,最终导致高拱被罢官。

几个月后,进内阁没多久的郭朴作为高拱同乡,也饱受攻击黯然致仕。

杨博倒是无事,因此事上疏请退后,被隆庆抚慰挽留,还升了少傅兼太子太傅,后来才称病归乡。

几年后高拱回来,欧阳一敬等人或死或退,他利用考核京官的机会,赶走了赵贞吉的人,将他从内阁逼退。

可见京察不是单纯的官员考评,已经成为了高官们政治斗争的工具,只是还没有激烈成明确派系的党争。

如今又是京察,杨博从兵部辗转重回吏部。

眼下没有了高拱庇护,难保杨博不会磨刀霍霍砍向他们。

为了自救,众人因此想到了胡应嘉,他在这一风波后,得到了“敢言忠直”的美誉,之后调任在外,直到前两年故去。

有人问道:“京察访单都是怎么写的?”

四品以上大员,特殊对待。

但是五品以下的文官,会让言官们填写所知的官员事迹,成为主察官考语之外的,又一项评价标准。

许多官员在被贬被罢后,都怪罪访单不公,引发争论。

言官会被人查,也能利用手里的访单搅浑水,保护自身。

“我看不如学习洪武时旧例,上疏将京察改为十年一次。”

又有人想到了新主意,随机被人反驳道:“最早可是三年一次的,后来才改成六年一次,直到弘治时才定为六年。何况就算真的改了,这次京察也不可能拖后,我等注定是要历这一劫的。”

有人在旁围观,一言不发,干脆等死。

因为京察而担忧的官员,不只是言官。

因为就连吏部、都察院,这些负责京察的,一样会被别人察,没人能够躲过这一遭。

京中大小官员,惶惶不安,面对即将到来的考评,都在硬着头皮用心理事,生怕在最后这段时间给察官们留下坏印象。

比起往日,行政效率大大提高。

张居正坐镇内阁,都能感受到其中的变化。

他仔细翻看手里的题本,了解目前京察的进展。

在他的手边,正摆着一份已经写的差不多的奏疏,名字已经题好,正是《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

他决心在京察结束后,推动考成法!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