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节 2023年11月23日 跟着感觉走,成为你自己!(1 / 2)

继续阅读武志红老师的《身体知道答案》,书里写了这么个例子,一个31岁的某电信公司的大客户经理Anne,因为几个月前丈夫和她离婚,一下子崩溃了,两次要自杀都被抢救回来了,后来约了心理咨询。原来Anne和丈夫是恋爱了10年后才结的婚,她认为家比较重要,于是每天晚上不迟于10点半回家;她爱吃海鲜,但因为丈夫不爱吃,她就从来不吃。直到结婚五周年,两人还一起飞到杭州去度假,看起来很完美,但是回来三个月之后,丈夫就向她提出离婚。Anne认为,爱一个人就要尊重他的选择,于是就很快与丈夫离了婚,但是她很快就垮了下来。她觉得连恋爱了10年的婚姻都可以背叛,那么还有什么意义,于是就偷偷自杀,所幸都被家人救下来了。

这位心理咨询师了解了Anne的情况后,已经有了想法,约了Anne在一个安静的西餐厅做咨询。要自杀的人都有两股力量:生的力量和死的力量,通常朋友亲人都怕她再寻死,都把这股死的力量忽略,不断想强化她的生的力量。但是死的力量需要被看到,被触碰,而且对于案主来说相当重要。

于是这位咨询师劈头扔来一句话“我很赞同你自杀的选择”,一下子把Anne惊得目瞪口呆。接着咨询师说:“活着太痛苦了,所以你决定去死?”Anne肯定地点点头,而后咨询师又说“但你没有想过,你选择的死的方式仍然很痛苦?”于是给她描绘了几种死法的痛苦,又绘声绘色地讲了十几种不太痛苦的自杀方式。三十分钟后,Anne的惊讶完全消失了,开始陷入了沉思中,咨询师知道这时候Anne身上的死的力量得到了一定的安抚,不再认为人们都是来和它作对的。

然后就该和生的力量交流了。咨询师说:“死是很容易做的选择,但在再次自杀之前,你心中有没有一些最简单的遗憾?想不想把它们完成了再去死,不留遗憾地去死?”

Anne想了想,说出了两个遗憾:第一,从来没有去吃过海鲜;第二,每天晚上都是10点半之前回家,从来没有破过例。

于是,咨询师说“既然这样,那我们今天晚上就弥补这个遗憾吧!现在去吃海鲜,你请客,我们大吃一顿,反正你也快要死了,留着钱也没有用。”

Anne欣然同意,两人去了最出名的一家海鲜店大吃了一顿。饱餐后,又去了一家非常热闹的酒吧蹦迪。其实咨询师只在旁边看,Anne在舞池里蹦得非常忘我,最后嚎啕大哭起来。等Anne的情绪平静下来,已经是凌晨1点多,Anne的两个遗憾都弥补了。

而后回家的路上,咨询师问Anne,除了这两个遗憾,还有多少可以实现的愿望因为种种原因而没有实现的,Anne想出了很多个,咨询师就让她回去整理一下,然后清楚地写在一张纸上,列个清单,并规定完成的期限,第二天作为作业交给他。

后来,Anne列了十个愿望,决定在三个月里面完成。例如,和顶头上司吵一架,Anne到这个公司六年了,从来没有和上司吵过架;去BJ看香山红叶等等。

三个月后,Anne的愿望都实现了,在看香山红叶时她发信息给咨询师说:香山的红叶分外娇艳,空气清冽,活着是多么美好。终于这些发自内心的愿望实现之后,Anne觉得自己整个人都变了,她再也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她决心痛痛快快地做自己。自杀的念头已经彻底消失了,虽然离婚的伤痛还在,但不再彻骨的痛了。

咨询师说,虽然这十个愿望都很简单,但都是发自Anne的内心,以前Anne太在乎别人的看法,比如丈夫,比如领导,哪怕是自己最简单的愿望都不会追求,她形成的是典型的外在评价系统。因为这个系统,Anne在乎别人的看法远远超出了自己内心的感觉和体验,所以她总是违背自己的意愿去迎合丈夫,迎合领导,迎合其他人。所以当丈夫和她离婚,就相当于她的外在评价系统对她做了最严重的否定,所以她的世界就崩溃了。

那为什么我们不敢做自己呢?因为在成长中,我们得到的积极关注是有条件积极关注,而很少得到无条件积极关注。有条件积极关注的逻辑就是:你必须做到A,我才能给你B。B可能是物质奖励,也可能是精神奖励。在这种有条件积极关注的影响下,一个人会形成这样的经验:只能表露“好的”或者“可被接受的”,否则就会被拒绝或伤害。一个人的成长就是不断学习,修正自己“应该如何部分地表露”的过程,最终就形成了一套外在评价系统。

然而,“表露”经常违背内心,你认为自己“应该这样做”,但你的体验和感觉却是另外一回事。久而久之,一个人会逐渐忽略乃至压抑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觉,只去关注别人是怎么看待自己的,自己怎样才能得到别人更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