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节 2023.12.13 和自己情绪工作的一个实例(1 / 1)
我觉得最近我的情绪都还是比较稳定的,就是在我开始觉察自己的情绪开始,我做了很多的实践和体验,也发现自己的感受力在加强。突然想到五六年前,作为小学老师的我,当时就觉得“感受力”是我的缺失,怎么去补这一块呢?自己还想过很多办法,好像也不了了之。倒是今天,当我开始去觉察自己的身体,觉察自己的情绪,觉察自己的念头时,好像感受力就不知不觉地加强了。
就在上周日,稳定的情绪中突然来了个小情绪。问题是它很细微,发生的时候我没有感受到,直到儿子一句话点醒我。
当时儿子在用我的电脑看体育比赛,而我在做午饭。因为儿子有些东西不爱吃,有些东西剩到下一顿也不吃,所以我想方设法做他爱吃的,我就把他不爱吃的放在一边,留到平时他不在家的时候我再吃。我记得我当时费劲心思做了三个菜,我自己觉得还挺不容易的。
做好之后,我叫儿子吃饭,儿子回答了“过一会儿”后迟迟不来,又过了好一会儿他终于姗姗来迟,来了之后告诉我说“我在看短道速滑比赛呢”。当时,我正在洗手,我随口来了一句:“管你在看啥”。当时都没有发觉自己在情绪里。
那可不得了,儿子那敏锐的听力立刻捕捉到了,“你说啥?”我立刻意识到我好像这句话是带情绪的,赶紧解释,“我的意思是,你看啥都没关系,能来的时候就赶紧来吃饭。”我解释了两遍,儿子还是不满意,说:“下回不告诉你了。”有点点不高兴。
儿子的反应点醒了我,我才发现我是有情绪的。于是事情发生之后,我开始对这部分进行工作,直到今天才有时间做个整理。
我的情绪是什么呢?
我在辛苦地做饭,你在玩耍,还不积极来吃饭,叫吃饭的时候还迟迟不来。表面上我的情绪是埋怨。
往深里看,你是一个在玩耍的人,竟然还有好吃的饭菜可以吃。凭啥呀?为啥你就可以享受呢?实际上是嫉妒,或者妒忌。
因为我没有,因为从小到大,我的父母给我植入的观念就是必须付出,才有收获;或者说得更直白一些,那就是没有付出,没有努力,不值得被爱,不配被爱;我的体验从来就是有条件的爱!所以,我很努力,所以我尽力按照父母的去做,只为博得父母对我的肯定!
所以我看到儿子当时的状况,我无意识跳出来的念头就是:“你只知道玩,不配拥有妈妈用心做的饭菜!”还好我没有说,但是我的情绪不会骗人,立刻就来了句“我管你看啥?”立马儿子就收到了情绪。
好吧,这种情况不止一次发生了,上一次便是在我先生躺在那里看着手机的短视频,同时让我服务于他的时候,我立马就跳了起来“你在玩耍,你有手,你还让我做!”后来我还和先生讨论过这个事情,我告诉他,我最讨厌的就是他一边在玩着,一边要找我要这个要那个,我特别生气。
所以,这就是一种嫉妒的心里,嫉妒先生和儿子的好命,对自己有很多的不甘心,为啥我不能享有这样的好命?而恰恰他们的好命,是用我的努力换来的,于是更加加深了我的受害者情节,于是嫉妒加上委屈的组合就产生了。嫉妒他们能享受,而对自己感到委屈。
其实,和先生的行为,和儿子的行为都没有任何关系,而是我内心的嫉妒和委屈在起着作用。所以,要和我自己工作,而不是和他们。怎么工作呢?
首先,我要多多创造一些享受的机会,让我自己也享受什么都不需要做,但也能享受美好的生活的机会。比如前两天,儿子破天荒给妈妈做意大利面吃,我等着吃就好。
其次,我不要委屈自己,如果自己累了,就休息;如果不想做了,就不做。不要委屈自己,不想做还非要做,自己要怜惜自己,不要延续我妈妈的苦命,为了别人,丢了自己。
“多享受,少委屈”是这次和自己情绪工作后的一个收获,慢慢来,别着急,一个旧有习惯的打破是需要比较长一点的时间的,给自己时间,多一些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