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集贤院347(1 / 2)

这个设想,便是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科研体系。

“科教兴国”是基本国策,如今教育体系已经走在了正轨上,但科研体系却还未成型。

孟遇安从立足扬州的那几年开始,就已经在很多方面推动技术的创新与进步,譬如当时帮助谈素问设计产钳、研究治疗妇科疾病的方法,以及支持张大伯培育杂交水稻、鼓励阿禾创作《农时经》等等。

但这些成果毕竟只是一些单个独立的技术进步,所谓“孤木不成林”,倘若科研不能系统化,前进的步伐将依然是缓慢而受阻的。

因此,孟遇安决定要在这个时代创建自己的“国家科学院”,以逐级教育体系为依托,培养自己的“院士”。

为了完美融入时代,孟遇安将“国家科学院”取名为“集贤院”,下辖文理工农医军等多个领域,每个领域各自划分更细致的学科。

凡是能通过逐级教育体系的考核成功升入国子监就学者,且在国子监的学习生涯中表现尤为优异或取得突出成就,皆有资格进入集贤院任职,享受朝廷公费供养和最高礼遇。

在集贤院中,孟遇安设置了一套完整的职级升迁制度。

普通院士位比光禄大夫,秩两千石;在此之上,加银章青绶,位比银青光禄大夫;再上,加金章紫绶,位比金紫光禄大夫。

院士能否提升职级,与其在集贤院的就职年限、任职声誉、所做贡献等多项指标息息相关,每三年评级一次。

全职院士在朝中没有职位,只负责集贤院的科研事务;此外,孟遇安也设置了荣誉院士这一制度,用以加封在朝中有实职、且对科研有贡献的官员。

谈素问和张泽禾便位列第一批荣誉院士之列。

孟遇安的集贤院,对大祁朝野内外、庙堂江湖皆产生了巨大影响。

向下,至于乡土村落,基础教育的侧重点不再完全放于经史辞赋,而是开始转向实用学科,哪怕是曾经被视作坐靡廪饩的天文地质,也渐渐不再被人侧目而视。

向上,至于煌煌朝堂,官员也意识到了另一条升迁途径:只要能发现并提拔实用型人才,就如同在地方做出了政绩一般,同样可以彪炳阁台。

孟遇安之所以能顺利建起集贤院,离不开她多年以来的布局和奠基。

培育出高产的新型水稻和《农时经》的编纂推广,极大程度地解决了广大百姓的口粮问题。人只有先吃饱饭,才会有精力去做别的事。

而鼓励女性多多投身于社会生产建设中,则解放出更大的劳动力空间,不仅缓解了兵役的压力,也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

年初的北伐将南北国界推至黄河流域,中原和江南获得了和平安详的环境,不用担忧北燕的侵扰,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更不用说宛洛之盟后搭建起的自下而上的逐级教育体系,直接为集贤院的落成垒上了最后一块坚实的砖石。有了层层人才输送,才能为如许清池提供源头活水。

至于最后一点,便是在反孟案中“钓鱼执法”,一举清理掉朝中的顽固势力,剩下的人几乎全部都是孟遇安的拥趸。

天时地利人和俱全,创建集贤院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孟遇安看着自己苦心孤诣多年来之不易的成果,内心感慨万千:

“我能为这个时代做到的事,大概也就是这些了。我引导不了的工业革命,就交给来人去做吧。希望我埋下的种子,在百年之后能破土而出;希望我擦出的火花,能在燃起燎原星火后薪火相传。”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