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科技之路158(2 / 2)
这个展示引发了更多思考。与会者开始讨论:如何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如何让工艺创新更好地服务各行各业?</p>
一个大胆的提议出现了:建立"工艺研究院",统筹各地工艺创新,促进技术交流。这个机构不同于传统的工部,而是要成为技术创新的平台。</p>
"有意思。"林月笙说,"说说具体设想。"</p>
计划很快展开:研究院下设多个部门,各有侧重:</p>
机械署:研究机械原理和应用;</p>
材料署:探索新材料特性;</p>
农器署:改良农业工具;</p>
工具署:革新生产技术;</p>
建造署:创新建筑方法。</p>
最特别的是,他们建议研究院要打破身份界限,吸纳民间能工巧匠参与。"因为很多精妙技艺,都藏在民间。"</p>
这个建议在朝中引起了争议。有人担心"匠人入院"会"坏了规矩"。但叶知秧坚定支持:</p>
"工艺之道,贵在实践。谁的技艺精湛,谁就应该有发挥的机会。这正是教育改革的意义——打破偏见,唯才是举。"</p>
争议还在继续,但更多的支持声音出现了。商界表示愿意投资支持技术创新;各地官员看到了提升生产力的机会;就连一些保守的学者也承认,工艺创新确实能造福百姓。</p>
最令人欣慰的是,这些年工艺学堂培养的学生,不但掌握了技术,更树立了崇高的理想。他们说:"工艺之道,贵在利民。我们的创造,就是要让百姓生活更好。"</p>
深夜,工艺学堂的试验场还在忙碌。学生们不断改进着他们的发明,争取让技术更加完善。灯火通明的车间里,回荡着叮叮当当的声音,那是创新的乐章。</p>
叶知秧站在月下,望着这些忙碌的身影。她知道,这些年轻的创造者,正在开启一个新的时代。他们用智慧和双手,证明了工艺也是一门大道。</p>
这正是教育改革的又一重要突破:它让被传统轻视的技艺获得了新的地位,培养出了既通古今、又善创新的人才。这些人,将用自己的创造,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