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民生之困153(2 / 2)

正当救灾进行得如火如荼时,一个意外的麻烦出现了。有人污蔑明德学堂"借救灾图利",试图破坏民众对学堂的信任。</p>

"不用辩解。"叶知秧对担心的学生们说,"让事实说话。"</p>

果然,当地百姓纷纷站出来为明德学堂作证。</p>

"要不是学堂的预警,我们全村就被洪水冲了!"</p>

"多亏了学堂教的节水技术,今年旱灾才没造成大损失。"</p>

"学堂不但教我们防灾,还教我们生计。这是真心在帮我们啊!"</p>

这场突如其来的灾害,反而让教育改革的成果得到了最好的检验。那些年轻的学子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新式教育的价值。</p>

"这才是最难得的。"林月笙感慨,"他们不只学会了知识,更学会了如何用知识造福百姓。"</p>

灾情渐渐得到控制,但叶知秧并未放松警惕。她让各地学堂着手准备灾后重建计划。</p>

在江南,学生们提出了"宜农宜工"的设想。与其被动防洪,不如因势利导,把部分低洼地改造成水产养殖区。</p>

在西北,师生们开始推广"节水农业",不但改良作物品种,还创新了灌溉技术,把宝贵的水资源利用到极致。</p>

在东南,一项"生态复原"计划正在展开。通过恢复植被、保护鸟类,重建自然平衡,从根本上预防蝗灾。</p>

最令人欣慰的是,这些计划都得到了百姓的积极参与。因为这些年,明德学堂不断向民间普及科学知识,让百姓也学会了用智慧应对灾害。</p>

"这才是教育最大的胜利。"叶知秧对林月笙说,"它不仅培养了专门人才,更提高了全民的智慧。"</p>

入冬前,各地传来喜讯:</p>

江南水患得到控制,秋收基本保住;</p>

西北抗旱见效,泉水重新涌出;</p>

东南蝗灾消退,农田开始恢复。</p>

更重要的是,这次救灾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各地学堂把相关资料整理成册,编入教材,为将来的防灾救灾提供参考。</p>

"这场灾害给了我们重要启示。"叶知秧在一次总结会上说,"知识必须与实践结合,教育必须面向民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教育的力量。"</p>

冬日的阳光照在明德堂的匾额上,映出"明德至善"四个大字。这次民生危机,恰恰印证了这句话的深意:教育的根本,就是为了明善救世,造福百姓。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