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标准之辨134(2 / 2)

"就拿这个题目来说。"叶知秧指着一份考卷,"'论天下大势',表面上看题目不错,但要求考生必须按照固定格式作答,这岂不是在禁锢思维?"</p>

"那该如何改?"</p>

"不如让学生们自由发挥,谈自己的见解。重点不是格式规范,而是思维是否清晰,见解是否独到。"</p>

这时,林青雨带来了一个特别的案例。她在义诊时发现,有些学堂为了提高升学率,不惜教授学生投机取巧之法。</p>

"这就偏离了根本。"叶知秧严肃地说,"教育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培养人才。要把这一条写入统一标准,作为红线。"</p>

正讨论着,李元祯从江南赶回,带来了意外发现:有些书院虽然改了名字,但教学内容和方法仍是老一套,完全没有实质改变。</p>

"这也不奇怪。"叶知秧说,"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与其强求他们立即改变,不如树立几个示范点,用成效来说服人。"</p>

她提议选取几个典型案例,派明德堂的教习前去指导。这些案例既要包括成功的经验,也要包括失败的教训,让大家有一个直观的参照。</p>

傍晚,各地代表分组讨论具体标准。叶知秧特意安排不同地域的代表混编,就是要让他们互相了解,取长补短。</p>

"看,"她指着认真讨论的众人,对萧远珩说,"这才是教育的真谛——互学互鉴,共同提高。"</p>

夜深了,标准终于有了初步框架。除了基本原则,还包括了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考核标准等具体内容。最重要的是,保留了充分的灵活性,让各地可以因地制宜。</p>

"这份标准,"叶知秧总结道,"不是约束,而是指引;不是枷锁,而是基石。望诸位回去后,既要坚持原则,又要灵活运用。"</p>

散会前,她特意叮嘱:"标准制定容易,关键是执行。各地要定期汇报情况,遇到问题及时反馈。我们的目标,是让教育真正服务于天下。"</p>

深夜,叶知秧还在书房修改方案。萧远珩送来热茶,问:"担心吗?"</p>

"不担心。"她抬头微笑,"教育就像春雨,看似无声,却能润物无声。只要方向对了,道路就不会走偏。"</p>

窗外传来更声。在这个秋夜里,一个统一而又多样的教育体系正在形成。这不是强制的统一,而是和谐的共生;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创造性的发展。</p>

明德堂的灯火依然明亮,照亮着教育改革的道路。叶知秧望着窗外的月光,心中充满期待。这场始于明德堂的教育变革,终将在千千万万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结出丰硕的果实。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