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秋闱来临113(1 / 2)

秋日清晨,明德堂内一改往日的宁静。今年是明德堂创立以来第一次有学生参加科举考试,近百名学子正在做最后的准备。</p>

"先生,我们真的不需要专门准备八股文吗?"一个学生忐忑地问。与其他考生相比,明德堂的备考方式显得格外特别。</p>

叶知秋正在和几个学生讨论策论:"八股文自有它的章法,但更重要的是把真才实学用进去。来,继续说说这个救灾方案的不足之处。"</p>

李元祯站起来分析道:"这个方案虽然引经据典,但忽视了地方实情。比如说到开仓放粮,却没考虑运输路线;提到安置灾民,也未曾详述具体办法......"</p>

"说得好。"叶知秋欣慰地点头,"科举重文采,但真正的学问是要明白其中的道理。诸位记住,考场上要做的,不是炫技,而是展现真知灼见。"</p>

萧远珩带着一摞资料走来:"夫人,各地传来的考题汇总。"这些都是往年的考题,由分院的学生们收集整理。</p>

"辛苦了。"叶知秋接过资料,"诸位来看,近年的考题有什么变化?"</p>

学生们凑过来研究。一个机敏的学子很快发现:"题目越来越重实务了!去年江南乡试就考了整顿水利的策论。"</p>

"没错。"叶知秋笑道,"这正是时代在变。林月笙....不,陛下也在推动科举改革。而你们,就是这改革的先行者。"</p>

正说着,赵世勋从南方分院赶回来:"先生!南方乡试出了新规矩,要加试实务答辩!"</p>

这个消息引起一阵骚动。实务答辩是明德堂的特色,但在科举中还是首次出现。</p>

"不必慌张。"叶知秋安抚众人,"这正是我们的优势。你们这些日子在实践中学到的,正是应对之道。"</p>

接下来的日子,明德堂的备考气氛愈发浓厚。但与其他书院不同,这里看不到死记硬背的苦读,反而充满了讨论和思辨。</p>

一天,几位主考官来访。见到这般景象,不禁疑惑:"此等备考方式,恐怕难登大雅之堂吧?"</p>

叶知秋不慌不忙:"几位大人要不要考考我们的学生?"</p>

主考官们来了兴致,随即出了几道考题。第一题是关于河道整治,考生必须在策论中引用《尚书》和《周礼》。</p>

一个学生站起来答题。他不仅准确引用了经典,还结合自己实地考察的经验,详细分析了河道整治的具体方案。从水文地理到民生影响,从工程布局到人力调配,面面俗到。</p>

主考官听得连连点头:"好!这才是真才实学!"</p>

第二题更难,要求论述"天下之治乱"。这本是个常见的题目,但明德堂的学生给出了不一样的答案。</p>

"天下之治乱,在于民心向背。"答题的学生侃侃而谈,"臣曾随师长体察民情,深知百姓所求不过温饱,所盼不过公道。故治天下者,当以安民为本......"</p> 他不仅引经据典,还举出许多实例,将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这种答题方式,让主考官们眼前一亮。</p>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