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楔子(下)2(2 / 2)
要不然怎么这群人里就我一个姓黄呢,嘿嘿,天生老黄必有用,抹到哪儿都黄澄澄,啊?呸!
坐在椅子上的红梅也瞪着浑浊的双眼,紧盯着下面动静,嘴里也是不停地嘟囔着:“虫虫你这个贱人,柳七你这个不知好歹的,还有那个倒霉催的巧娘,你们不是看不上我吗,那你们就睁开眼看看,笑到最后的还是我吧?红梅我今天把你们的桃花院夷为平地了,咯咯、咯咯,可解了我这几十年的胸中闷气了!”
范琼押着桃花院现在的女主人李迎奴来到坑边,范琼恶狠狠地说:“快说!财宝转移到哪儿啦?说清楚了,还能留你一条命,否则,一刀宰了你!”
李迎奴“呸”的一口浓痰吐到他的脸上,“你先去死吧!给老娘当个垫背的。”她纵身扑向范琼,两个人一起跌入阴森森的黑洞。
脚下的地面在颤抖,凉气从脚底向上窜,原本凝滞的空气漩成了旋风,有人发觉了危险,拼命地踩着他人向上爬,嘶声地哀求着上面的人,“快拉我上去!求求你们救救我!”顿时,石室里鬼哭狼嚎,你推我搡,你拉我拽,乱作一团。
石碑伴随着闷雷一样的隆隆声渐渐沉入地下,脚下石板一条条的开裂,四面石壁轰然向中间倾倒,石室里的数十人,连带着在上面边沿处围观的人,都被卷进漆黑的洞穴里。
听到坑那边乱哄哄嚷成一片,徐秉哲他们以为有了新发现,心中腾起希望的火花,赶紧快步往回走,刚走出几步,耳边天崩地裂一声巨响,眼前扬尘爆起,顿时都吓瘫在地。
十几天后,金兵像潮水一般的汹涌退去,卷走了所有的财宝、物资、妇女和儿童,留下一座满目疮痍的汴京城。侥幸活下来的人,失去了家园、亲人、财产和活下去的希望,个个都像行尸走肉。
汴京城繁华不再,一切归于沉寂。但有一样,人们内心中寻找宝藏的希望未泯,而且欲望的火焰越烧越旺,更多的人坚信柳七遗留的宝藏是确有其事,而不是空穴来风。
他们站在桃花院的废墟上,整天无所事事地寻寻觅觅、东拆西挖。桃花院的池底,东西两栋小楼的夹层墙,两楼之间地面下的地宫,无一不在提醒着贪婪的世人:越是难于到手,越可能是齐天富贵。
皇天不负苦心人,终于有人从瓦砾中摸得一粒残损的东珠,喜得他往衣襟上擦了擦,放到嘴边连声咂着。身后恶风骤起,一把铁锨拍在后脑勺上,脑浆迸裂,转眼间东珠不知落到了谁的手里。
国没了,家没了,但是热衷寻宝的人却越来越多,热情越来越高涨。由汴京陷落而掀起的这场寻宝热,像帖老膏药,暂时捂住了平民百姓惨遭荼毒的心头创伤,冲淡了家园被毁,亲人被杀,女人遭金人糟蹋,皇室被金夷连锅端的灭顶之灾的痛苦和屈辱。
尤其是那些地痞无赖、散兵、新政权下的大小吏员、无良文人,他们更是兴奋、活跃异常。汴京城里从来不缺这号人,只是从来没有这么多,这么猖狂,国家越乱,他们越有用武之地。
国难当头,最活跃的就属这类人,上可欺辱百官,下可劫掠百姓,权势、地位、财物、女人,过去无法得到的东西,现在都能不择手段地攫取,许多人以此为荣,标榜自己是乱世英雄。
人们带着各种疑问四处打听,为了不失先机,自己先要编造点消息散播出去,以吸引他人的注意。于是,千奇百怪、想入非非的消息满天飞,种种猜测也随之而来。
有人说,高丽王子的意外死亡,给柳七留下了庞大的财富,但是柳七却无动于衷,他一诺千金,誓言为朋友守住这份财富。至于财富是怎么来的,干什么用,还有没有王子的后人来寻找,他也不问,也不想,反正他自己绝不动用一丝一毫。
也有人说,柳七见财起意,谋害了高丽王子,独吞了这笔巨富,这样的无稽之谈立即遭到人们嗤之以鼻。但还是有不少地痞无赖相信,因为他们的脑子里从来只有奸盗邪淫,任何事都能勾联到这几个字上。
还有人故意说,桃花院根本就没有宝藏,他们这样说,为的是减少寻宝的对手。他们说,柳七晚年穷困潦倒、身无分文,一个死后都要靠妓女凑钱埋葬的人,能有什么钱?
最后,疑问还是集中在这几个关键问题上:
到底有没有宝藏?宝藏绝不会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那么是哪儿来的?财宝是什么时候转移走的呢,难道三四十年前就能预料到有亡国的危险?神不知鬼不觉,就能把这么大的宝库里的东西转移走,连点响动都没有,怎么做到的?那么,能转移到哪儿呢?
人们猜测着财宝的走向,宝藏是肯定有的,只是不在汴京了,早就转移了。像高丽王子、柳七这样的精明人,不会将无数人觊觎的财宝,永久藏在桃花院这个弹丸之地。
围绕财宝转移这个话题,又有人说高丽王子没死,他是诈死埋名,财宝已经随着他转移到华山、洛阳。反对者说,转移到华山、洛阳不太可能,他的财富是用作复国大业的,放在那么远的地方,用起来很不方便。
于是,人们的目光转向沿海,投向遥远的南方,凝聚到镇江,凝聚到明州,凝聚到仪征,凝聚到杭州。
人们更想要查找财富的源头,只有找到源头,才能坐实宝藏传闻。听说柳七财富的积累,都是在他掀起竞唱新声的那个年代,还有就是在他临轩放黜后的奉旨填词时期。那个年代,可是柳七的青壮年时期了。
不少人提出疑问,柳七掀起竞唱新声浪潮时,到现在刚好一百年,难道要追溯到那么远?那岂不是驴年马月了。
老辈的人说,恐怕这都打不住,因为柳七金榜唱名时被放黜的原因,据说与大宋开国不久之后的那件斧声烛影谜案有关。而那件谜案发生时,他还没有出生。
一提到那宗大宋第一谜案,又勾起开封人锥心刺骨的痛,许多人发着狠说,要不是因为这件事,汴京城怎会遭此靖康之难。
当然,也有一些有志之士,他们苟全于乱世,灵机一动,将眼光放得更高更远些,正好借着人们热衷寻宝的这股热潮,重新审视这段历史。他们发誓要弄清这段百年风云激荡的历史,缘何会是如此无法预料、无法承受的走向和结局。国家究竟毁在哪里,毁在谁的手中,是什么原因酿成了仁人志士心中永久的伤痛?
随着对宝藏疑问的深入探询、发掘和追踪,人们的视线逐渐回到百年以前,聚焦到那个风雪大作、惊悚诡谲、扑朔迷离的暴恐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