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记忆觉醒15(1 / 2)
李裳意站在工坊外,望着那直冲云霄的奇异光芒,心中的不安如同潮水般涌动,那光芒散发出来的强大能量波动,仿佛在搅动着他心底深处某些沉睡的东西。
尽管刘铭封印了他关于工业设计的记忆,但此刻,一种莫名的熟悉感和使命感却在这异样的氛围中悄然滋生。
那道奇异光芒其实是刘铭在他的秘密据点进行某项关键实验时,因能量失控而产生的现象。
他试图通过一种极端的方式,去打破“回溯计划”所设置的限制,想要强行开启一道连接曾经那个高度发达时代的通道,好获取更多先进的技术与资源,来实现自已不可告人的目的。
然而,实验的过程却超出了他的掌控,能量瞬间爆发,直冲天际,这才引起了整个城市的震动,也在无意间触动了李裳意心底那些被封印的记忆。
回到工坊后,李裳意依旧坐立难安,那心慌意乱的感觉越发强烈,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
他看着工坊里那些平日里熟悉的工具,脑海中竟开始闪过一些模糊的画面,像是隔着一层浓雾,看不真切,却又有着一种强烈的吸引力,促使他想要去抓住那些画面背后的内容。
接下来的日子里,李裳意的生活看似依旧平淡,可他自已知道,内心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
每次拿起工具劳作时,手中的触感总会莫名地勾起一些零碎的回忆,那些回忆里有他曾经对着设计图纸冥思苦想的场景,有和工匠们热烈讨论如何改进产品的画面,还有初次发现新材料时的那份激动与期待。
有一天,李裳意像往常一样在工坊帮忙打造一些简单的农具部件。当他拿起一块经过初步打磨的新材料时,手指触碰材料的瞬间,一阵刺痛从指尖传来,原来是不小心被材料的边角划破了手指。
他下意识地轻呼一声,而就在这时,一道电流般的感觉从手指传遍全身,紧接着,脑海中如同一幅幅画卷般展开了更多清晰的记忆画面。
他看到自已曾经在那暗门空间里努力辨认显示屏上信息的场景,想起了这个世界因那场危机而启动“回溯计划”的惊人真相,也记起了刘铭对自已的所作所为,以及那痛苦的记忆封印过程。
随着这些记忆的涌现,李裳意的额头冒出了豆大的汗珠,双手紧紧地抱住头,身体微微颤抖着,仿佛又重新经历了一遍那刻骨铭心的痛苦。
“裳意,你这是怎么了?是不是哪里不舒服呀?”木匠刘师傅察觉到了李裳意的异样,赶忙放下手中的活计,关切地走过来问道。
李裳意咬着牙,努力让自已从那痛苦的回忆中缓过神来,虚弱地说道:“刘师傅,我……我好像想起一些以前的事儿了,头疼得厉害。”
刘师傅一脸疑惑,看着李裳意痛苦的模样,焦急地说:“哎呀,这可如何是好,你先坐下歇着,我去给你倒杯水。”
李裳意坐在凳子上,大口地喘着粗气,那些恢复的记忆让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意识到,自已不能再这样浑浑噩噩下去,刘铭的威胁固然可怕,但这个世界所面临的未知危机以及那被限制的发展现状,更让他觉得自已有责任去做些什么。
从那之后,李裳意开始有意识地去触碰那些与曾经设计记忆相关的事物,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彻底解开刘铭施加的封印。
他时常拿着之前绘制的一些设计草图,虽然上面的很多内容在封印后看起来如同天书,但他凭借着逐渐恢复的零星记忆,努力去解读、去回想。
同时,他也重新审视起了那块曾给他带来无限希望的新材料。
在记忆慢慢复苏的过程中,他越发觉得这新材料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之前的研究只是浅尝辄止,如今他决定更加深入地去探究它的成分和特性。
李裳意带着新材料的样本,找到了城里一位对各种材料颇有研究的老学者。老学者看着这块独特的材料,眼中满是惊讶和好奇,经过一番仔细的查验和分析后,他对李裳意说道:“裳意啊,这材料着实古怪,它的成分里有几种元素我从未见过,不过从目前的检测来看,它似乎处于一种中立的状态,既可以被用于普通的手工打造,符合当下咱们这个世界的工艺水平,又好像蕴含着极大的潜力,若是能找到合适的方法,或许可以突破一些现有的限制,创造出更为先进的东西来呀。”
李裳意听了老学者的话,心中大喜,他隐隐觉得,这新材料或许就是解开所有谜团、打破当前困境的关键所在。
回到工坊后,李裳意把自已的发现和想法告诉了工匠们,众人听后也是又惊又喜,眼中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花。
“裳意啊,既然这材料这么神奇,那咱们可得好好琢磨琢磨,说不定真能借此改变咱们现在的处境呢。”铁匠张师傅兴奋地说道,手上已经迫不及待地拿起了工具,准备大干一场。
于是,大家再次围绕着新材料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李裳意凭借着逐渐恢复的设计记忆,提出了一些新的构思和打造方法。他们先是对新材料进行了更为精细的提纯处理,通过反复试验不同的温度、溶剂等条件,发现经过特定的高温熔炼后,再用一种从特殊矿石中提取的溶液进行浸泡,新材料的质地变得更加均匀,内部结构也越发紧密,而且在可塑性上有了极大的提升。
在打造具体产品的过程中,李裳意根据新材料的特性,重新设计了一款多功能的农具。这款农具融合了耕地、除草、播种等多种功能,并且巧妙地利用了新材料轻便坚固的特点,在结构上进行了创新,使得各个功能模块之间可以灵活转换,操作起来更加省力高效。
然而,在实际制作时,还是遇到了不少难题。 比如在组装一些关键部件时,由于新材料的特殊性质,对契合度的要求极高,稍有偏差就会影响整个农具的使用功能。工匠们反复调整,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使得各个部件能够严丝合缝地组装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