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章 掀动大生产,其兴也勃焉10939(2 / 2)

因为,3日内征调如此大量人力物力,若无关中3辅之士民上下1心、鼎力相助,卫府绝无可能办到!

以是故,此5人方才同时1凛。

但旋即…

出身于右扶风士族之家的苏则,以及出身于河内郡豪族之家的韩浩,便同时向赵旻躬身行礼。

2人对视1眼,韩浩示意苏则向赵旻解释此事。

苏则便不再犹豫。

“主公,实不相瞒,3辅之地,在兴平年间大旱之时,诸望族竞相流亡外州。其众或经右扶风大散关流亡益州,或经弘农郡武关流亡荆州。

便是某家…亦因避关中贼兵之故,而流亡于凉州北地郡、隐居太白山中。”

右扶风人苏则,说的是兴平年间(西历194至195年)关中那场大饥荒。

彼时,“人相残食,斗米数十金”。而且…

《魏书十8之阎温传》末尾,引注了《魏略勇侠篇》。

其中京兆郡鲍出的故事,清晰反映了3辅地区当时究竟有多恐怖:

成群的“食人狂魔”;百十人结队而行,以绳索贯人手掌,牵去烹杀。

此段记载,读之使人心惊胆战。

初等到家,而“啖人贼”数十人已略其母,以绳贯其手掌,驱去。初等怖恐,不敢追逐。

摘自京兆尹人鱼豢《魏略之鲍出传》

当时的3辅,无异于人间地狱,故大量人户奔走,东入南阳、南入汉中、益州。

从《后汉书》与《3国志》中的《刘表传》、《刘焉传》中,可以发现大量3辅流民的记载,这些流民甚至还被益州牧刘焉父子改编为“东州兵”。

流亡益州的法正、孟达2人,便是在彼时抵达的益州蜀郡。

后来发生之事是…

“万幸主公于官渡之战时先诛关中8贼,复护卫数十万流民平安返乡,关中方才初步恢复元气。”

苏则说的是,3年前赵旻趁袁、曹官渡之战时,入关中诛除杨秋、程银、李堪、侯选等等8个食人狂魔之首(此事详见前文)…

并先后劝说段煨、马腾2人,归顺朝廷、妥善安置关中流民返乡之事。

数十万寓居荆州、益州、凉州的流民回迁关中,极大地改变了各地的人口构成。

彼时,刘表、刘璋及韩遂治下的人口遭到极大削弱;而关中人口,则得以迅速且大量补充。

此后,顺理成章地,赵旻先后收回了益州、凉州并且削弱了刘表实力。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1章继续为您说。

屩,草屦也。出行着之,屩屩轻便,因以为名也。--《释名》

粗者,麻枲杂履之名也。南楚、江、淮之间,通谓之粗。--颜师古注《急就篇》

以农业文明的生产力来看,普及草鞋已然不易,布袜就更别想了。在赤足的情况下,如果上半身负重过大(披甲),无疑会加速对草鞋的损耗,甚至有可能磨损脚掌、导致感染死亡甚至爆发瘟疫。

更为不幸的是,在当时的生产力限制下,即使披甲,也不是每个士兵都能做到的。

钢铁是古代的军用物资,手工打制的盔甲则更加稀缺;不可能浪费在“羸兵”或“弱卒”身上。绝大多数兵士,连负重的机会都不会有,就是穿1身粗麻编织的戎服(即军装),被送到前线当炮灰。

棉花传入我国,在宋代以后。3国时代军民百姓的服装,就是麻制粗衣。春冬穿“夹衣”(内填绒絮),夏秋穿“单衣”;凛冬来临之际,条件差的只能等死,条件好的裹个破羊裘,不仅硬如毡垫,防寒效果也乏善可陈。

东汉时并州5原(今内蒙包头、吕布老家)土地贫瘠,人户穷困。百姓别说皮裘,连夹衣都没有,冬天裸身伏在草堆里御寒,见人则“裹草而出”。

5原土宜麻枲,而俗不知织绩。民冬月无衣,积细草而卧其中,见吏则衣草而出。--《后汉书崔寔传》

因此古代1到冬天就大量减丁,战乱时期更是如此。东汉鼎盛时,全国人口5千余万,3国结束时,全国人口不足1千万。可见乱世对生命的摧残。

3国时代行军不披甲,确有其不得已。

1方面来自“甲胄的重量”与“体能的分配”,另1方面,就是减少对鞋袜的损耗。实际绝大多数兵士都是步卒,靠双腿支撑机动性,在恶劣的饮食供给下,体能本就存在问题。

古代骑兵相当于现代的装甲部队,人人百里挑1(见《曹纯传》),不仅高大魁梧,还可以经常享受肉食(见《张辽传》)。因此具装骑兵,也就成为左右战场胜负的决定性力量。

(曹)纯所督虎豹骑,皆天下骁锐,或从百人将补之。--王沈《魏书》

(张)辽夜募敢从之士,得8百人,椎牛飨将士,明日大战。--《魏书张辽传》

比如白狼山之战(207),曹操“卒与虏遇”,在“被甲者少、辎重在后”的情况下,张辽与曹纯的突击部队,依然可以大4冲杀。很明显,他们的部队1定是具装骑兵师,否则根本不可能打得过乌丸这种游牧民族。

曹纯麾下的“虎豹骑”,翻译过来,其实就是重装骑兵部队。

骑兵有骑乘(通常1人不止1马),体能消耗大大降低,自然可以长期披甲。步兵靠双腿,因此连刀杖都得放在辎重车里。

如果还原彼时的行军状况,骑兵与步兵应当是大相径庭:

骑兵依然顶盔掼甲、光彩照人;步兵则面有菜色,穿着单衣空手走路,看上去与逃难无异。

这也能侧面解释,为何高顺“陷阵营”的7百步卒,因为“铠甲斗具精良”,便能威震天下。因为同时代的大部分步兵,都羸弱不堪。

(高顺)所将7百余兵,号为千人,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陈营。--《英雄记》

古代的步卒,本就先天不足(选拔标准低),再加上后天失调(饮食供应差),如果披甲行军,只怕撑不到前线便集体缴枪了。

虽然战场危机4伏,军士却不得不“人甲分置”。

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大概就是如此吧!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