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儿女洒怨泪,宫城生是非终895(2 / 2)
卫府门外,虽无半点灯光,但在漫天星光下,整个许都仿佛都被笼上一层银辉,朦胧而又神秘。
伏寿偎依在爱郎身畔,玉手紧紧环住爱郎雄健的腰肢,一对凤目眯了起来,眸光迷离。
“夫君…宝宝…乖宝宝,真美!”
赵旻一手抱着亲儿子,一手揽住最心爱的大老婆腰肢、顺势摸上其人挺翘的臀儿,眼中满是幸福。
“宝宝…乖宝宝可知,我最喜看星空。”
伏寿迷离着双目,先是看了看璀璨星空,复又看向爱郎那宛若星空般璀璨的双眸,然后…
伏寿便再也挪不开自己的目光。
夫妇二人就这般,脉脉凝视着彼此。
直至…
辚辚车声、哒哒蹄声打破了这片宁静。
夫妇二人不约而同地轻叹一声,旋即又同时一笑。
赵旻紧紧握住大老婆纤细瘦弱的玉手,心中不由一痛。
“乖宝宝又显清瘦…此旻之过也!”
伏寿两眼弯弯、嘴角上翘、小巧的鼻子皱了起来,两颊露出可爱的小酒窝。
佳人这一笑,狠狠惊艳了苟哥。
“还算乖宝宝有良心,乖宝宝放心,宝儿一定乖乖听话。”
说着,佳人不放心地追问一句。
“乖宝宝今岁是否仍将出征?”
苟哥心中莫名一痛。
其人连连摇头。
“乖宝儿放心,今岁旻定好生陪伴你母子三人,静待你我爱子诞生。”
伏寿为再开口,只是笑得更加开心、握爱郎的手也更加用力。
这时,赵贲的声音远远传来。
“主母、少君,寒气逼人,勿使小少君受寒,请三位速速上车。”
赵贲这凌乱的称呼,显示出其人此刻这凌乱的心态。
赵慎好气又好笑的瞪了没出息的赵贲一眼,旋即迎上前,为这一家三口打开马车门。
“主君、主母、少君,请上车!”
这是这时代仆客,对自家主人最常见的称呼,类似于明清的“老爷、太太及少爷”。
赵贲登时愕然。
一家三口却颇为满意。
哒哒蹄声中,马车向宫城赶去。
车厢内,苟哥怀抱亲儿子,搂着老婆,一家三口其乐融融。
【作者题外话】:这一章,咱们来聊一聊历史上的甄宓。
欲说甄宓,先说曹叡的血统。
“袁胤曹嗣”之说,波流已久。其根源在于《明帝纪》对曹叡年龄的混乱描述。
明帝之崩,时年卅六,袁胤曹嗣,深滋疑实,杀母留子,藉以灭口。--《三国志集解》
陈寿称曹叡崩于魏景初三年(239),卒年“三十六”。按此,曹叡当生于东汉建安九年(204)。
三年春正月丁亥……帝崩于嘉福殿,时年三十六。--《魏书明帝纪》
然而曹丕纳甄氏,事在建安九年(204)八月。若如此,则曹丕、甄氏自成婚至生子,前后竟不足四个月,令人疑窦丛生。
及冀州平,文帝纳(甄)后于邺。--《魏书文昭皇后传》
(九年)八月,审配兄子(审)荣夜开所守城东门内兵。配逆战,败,生禽配,斩之,邺定。--《魏书武帝纪》
后世学者遂据此发微,质疑明帝血统,甚至根据甄氏的过往婚史,逆推曹叡乃袁熙之遗腹子,此即“袁胤”之所由来。
窃谓承祚(指陈寿)此文,实为曲笔,读史者逆推年月,证以甄夫人之赐死,魏明之久不得立为嗣,则元仲(指曹叡)究为谁氏之子,可不言而喻矣!--卢弼《三国志集解》
然而考之诸书,根据袁熙的活动路径与曹军的攻邺时间,可知“袁胤”之说断不可信。
按《魏书》与《后汉书》,袁熙自建安四年(199)“出为幽州(刺史)”后便未见返邺记载,而甄氏则“留(邺县)养姑(侍奉婆婆)”,直至被曹丕所纳。
建安中,袁绍为中子熙纳之。(袁)熙出为幽州,(甄)后留(邺县)养姑。--《魏书文昭皇后传》
(袁绍)又以中子(袁)熙为幽州,甥高干为并州……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许。--《魏书袁绍传》
注:按《后汉书献帝纪》,公孙瓒败殁于四年三月,袁熙“为幽州”当在此后;按《魏书武帝纪》,曹操于四年八月“进军黎阳”,同年九月“分兵官渡”,可知袁绍南下亦在此时,结合《绍传》,可知袁熙“为幽州”当在此前。因此,袁熙出镇幽州,当在建安四年(199)三月至八月间。
建安九年(204)五月至八月,曹军攻邺县,袁尚“还救城”,结果被曹操“逆击破之”,被迫遁走中山;复战再败,遂赴故安投奔次兄袁熙。
自五月至八月,(邺)城中饿死者过半。(袁)尚闻邺急,将军万余人还救城,操逆击破之……众大溃,尚奔中山……(曹操)攻尚于中山。尚败,走故安从(袁)熙。--《后汉书袁绍传》
故安县属涿郡,即今河北固安,可知袁熙自出为幽州刺史(199)便长驻当地,直至建安九年(204)。袁熙、甄氏既数年不得相见,可知“袁胤曹嗣”之说实属妄言。
(涿郡)故安,易水出,雹水出。--《续汉书郡国志》
另按邺县城破时间(建安九年八月)而论,若曹叡果生于建安九年(204),则甄氏与曹丕成婚之初便至少有六个月之身孕,岂能瞒过众人耳目?曹操、曹丕又焉能不知?曹氏父子虽于男女关系方面颇为通达,又岂会传位袁氏血脉,自绝宗祀,坐笑天下?
因此,不仅曹叡的血统与袁熙毫不相涉,就连曹叡的生卒年记载都存在严重问题。
览查史料,包括裴松之(南朝)、周婴(明代)、侯康(清代)在内的诸多学者,虽对明帝年龄多有探究,却均未达其旨。现代学者王雪晶在《曹叡研究》中对此辨析甚明,兹不赘引。
其实曹叡年龄的真正线索,恰恰隐藏在《文帝纪》与《明帝纪》中。
按《文帝纪》,曹叡在延康元年(220)五月受封“武德侯”;按《明帝纪》,曹叡受封“武德侯”时,年方“十五”。
(延康元年)五月戊寅,天子命王追尊皇祖太尉(曹嵩)曰太王,夫人丁氏曰太王后,封王子(曹)叡为武德侯。--《魏书文帝纪》
(曹叡)年十五,封武德侯。--《魏书明帝纪》
显而易见,延康元年(220)曹叡年十五,则其生年当在建安十一年(206)。
可知曹丕于九年(204)八月纳甄氏,甄氏于翌年(205)有孕,复一年(206),遂生曹叡。
如此,则曹叡之血脉问题便得到完美且合理之解释,绝无疑点。近代学者陆侃如在《中古文学系年》中亦勘定曹叡生于建安十一年(206),诚是。
唯一的问题,便是明帝若生于建安十一年(206),按其崩于景初三年(239),其卒年当为三十四,不得为三十六也。
对此问题,学者王雪晶亦提出开拓性意见。即曹叡因“景初改历”而虚增一岁,卒年并非三十四岁,实为三十三岁。
王氏认为,晋代之后行草盛行,“三”与“六”之字形亦相类,史家誊录或有讹误,致使“三十三”被误作“三十六”。及至南朝,裴松之遂难辨真伪,因生疑窦。
三字首笔为一横……若抄录者偏向于行草,那么最后的收笔一横,看上去类似起伏不定的两点,亦属常事。晋朝之时,活版印刷还未发明,文献皆以笔录为主,只要开始时一人写错,那么后来者便会继续错下去。--王雪晶《曹叡研究》
至于上文提到的“景初改历”,即曹叡在其统治中后期修改历法,改“青龙五年春三月”为“景初元年夏四月”,凭空虚增了一月。而曹叡又恰好崩于景初三年(239)春正月,若按旧历计算,则曹叡当崩于景初二年(238)冬十二月。
魏得地统,宜以建丑之月为正。三月,定历改年为孟夏四月。--《魏书明帝纪》
(明)帝从其议,改青龙五年春三月为景初元年孟夏四月,服色尚黄,牺牲用白,从地正也。--《魏书高堂隆传》
如此,若按太和历(旧历)计算,其实为三十三岁;若按景初历(新历)计算,亦不过三十四岁。裴松之称其“计至此年正月,整三十四年耳”,即如此类。
鉴于《文帝纪》与《明帝纪》对曹叡“封武德侯”的时间记载甚明,且能互文印证,因此曹叡之生卒年份与血脉归属,断无可质疑之处。
至于《魏志》所载“年三十六”者,当为晋世之后的传抄讹误,今人(陆侃如、王雪晶)辨析甚明,可堪参详。
综上所述,曹丕、甄宓,确为曹叡亲生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