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荆士达许都,孔明至丹徒5856(2 / 2)

董昭则忍不住喝了一声彩。

“若如此,则天下之英才岂非竞相投效主公乎?”

苟哥笑着颔首。

“便如此!”

周瑜又一次向赵旻作揖。

“主公之策虽妙,然则…孙刘二人皆雄心勃勃之辈,故而主公仍需厉兵秣马、当做足万全之准备为善!”

苟哥虚心纳谏。

董昭却有些沉不住气了。

“公瑾,无论如何,来年最好不可有战事!今岁主公出征西域、安定江南、讨伐河北,加之供给凉州发展所需,致使卫府钱粮靡费极高!

来年若仍有大战,某唯恐卫府将入不敷出、将来又何以支持主公一统大汉?”

董昭这个卫府大管家,最担心的还是钱粮、辎重等物资储备问题,尽管这时代没有“财政赤字”这个概念。

周瑜会心一笑。

“公仁公不必心急,瑜自当尽力保证,来年无任何战事!”

董昭颔首后不再多言。

苟哥看了看窗外天色,骤然站起身。

“已近酉时,我须速速进宫值守巡夜,公仁公、公瑾兄长,明日辰时我等再行商议如何?”

董昭、周瑜二人对视一眼、同时笑着向苟哥行礼。

“主公对汉室忠心耿耿,何愁天下士人不归心?”

尽管汉末皇权世俗化、郡国本位化、士大夫家族化已极度严重,但无论如何,汉室正统的观念还是深入人心。

金刀之谶影响了数百年。

【作者题外话】:接着上一章,继续为您说。

上一章说到,曹操当着伏寿的面处死怀孕的董贵人,此事对伏寿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

自此,伏寿便对曹操极为惧怕,甚至因惧生恨。

但在说起伏寿对曹操的报复手段之前,还是要先说一说刘勋。

从现存史料来看,刘勋当为东汉琅琊国宗室。

东汉初年,刘秀封幼子刘京为琅琊王,这一支脉遂于此地开枝散叶。按刘勋籍贯琅琊,当为刘京后裔。

琅邪孝王(刘)京,建武十五年封琅邪公,十七年进爵为王。--《后汉书光武十王传》

两汉魏晋时期,士人一旦远离故土,往往在数代之后便“著籍当地”。举例而言,《光武帝纪》称刘秀籍贯南阳,但刘秀的直系先祖为长沙王刘发,刘发的直系先祖又为丰沛出身的刘邦。不难看出,即使是宗室,也时常根据侨居之地改易籍贯。刘勋著籍琅琊,应从此例。

世祖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高祖九世之孙也,出自景帝生长沙定王(刘)发。--《后汉书光武帝纪》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也。--《汉书高帝纪》

另外根据《刘晔传》,可以确定刘勋的宗室身份。因为《晔传》称传主“睹汉室渐微,己为支属,不欲拥兵”,因此“委其部曲与庐江太守刘勋”。

刘晔在汉末乱世担心受到宗室身份的拖累,便将自己的部曲转交给同在扬州割据的刘勋;刘勋无所忌讳,遂欣然纳之。按刘晔为“汉光武子阜陵王(刘)延后(裔)”的出身来看,与刘晔合作并拥兵的刘勋,必为宗室无疑。

刘晔字子扬,淮南成德人,汉光武子阜陵王延后也。--《魏书刘晔传》

刘勋在曹魏“贵宠骄豪”、“贵震朝廷”,还参与了建安十八年(213)针对曹操的劝进运动,且在群臣班次中力压夏侯惇,可见他于魏当有大功。

于是中军师陵树亭侯荀攸、前军师东武亭侯钟繇、左军师凉茂、右军师毛玠、平虏将军华乡侯刘勋……伏波将军高安侯夏侯惇……等劝进。--《劝进魏公表》

然而如此重要的人物,在《三国志》中竟全无列传,记载寥寥,且多数围绕其早年割据庐江的事迹(附逆于袁术,大败于孙策),以及之后骄纵不法之事迹(见《司马芝传》)。

如此笔法,存在明显的立场倾向,即刻意抹煞其存在、贬低其地位。

刘勋的表字与籍贯仅见于鱼豢所撰《魏略》,这是一部私史性质较浓的史书。

照此推断,不仅陈寿未替刘勋立传,连狗贼王沈(曹魏时期的《魏书》作者)都很有可能刻意忽略其存在。

其核心原因便是刘勋因“不轨”伏诛,事涉敏感。

后(刘)勋以不轨诛。--《魏书司马芝传》

“不轨”是一个色彩强烈的词汇,基本等同于谋逆。

按刘勋与曹操的亲密关系来看,这种罪名令人十分困惑。

刘勋的卒年无载,不过建安十八年(213)曹操僭号魏公时刘勋曾参与过劝进,可知彼时尚在人间。

然而在建安二十一年(216)曹操僭号魏王之时,刘勋却不见记载,应已不在人世。

照此推断,刘勋当死于建安十八年至二十一年间(213-216),罪名为“不轨”。

结合历史背景,可以发现在此期间,曹魏与汉廷内部确实曾发生过一起影响深远的政变,即建安十九年(214)的伏后之难。

(十九年)十一月丁卯,曹操杀皇后伏氏,灭其族及二皇子。--《后汉书献帝纪》

此次政变,伏寿被杀,所生二子一并遇害,献帝遭到曹操的进一步惩戒,彻底沦为傀儡。

此事后文再详细叙述,这里先聊一聊刘勋与伏寿的关系。

这里需要特别注意,伏寿的籍贯亦是琅琊,与刘勋同郡。

献帝伏皇后讳寿,琅邪东武人。--《后汉书皇后纪》

伏皇后不仅与刘勋为乡里,还具备强烈的汉室色彩。

伏后出身琅琊东武,先祖伏湛于东汉初年为大司徒,受封阳都侯(隶属琅琊)。

而琅琊国先祖刘京于东汉初年受封琅琊,初治莒,后治开阳。

两家比邻而居,一为勋贵、一为宗室,绵延百年,或为世交。

建武三年,(伏湛)遂代邓禹为大司徒,封阳都侯。--《后汉书伏湛传》

(刘)京都莒(县)……京国中有城阳景王祠,吏人奉祠。神数下言宫中多不便利,京上书愿徙宫开阳(县)。--《后汉书光武十王传》

伏皇后之嫡母为汉桓帝之女阳安公主。从身份角度看,伏氏家族对刘勋当同时具备“乡里”与“汉室”的双重吸引力。

(伏)完,沉深有大度,袭爵不其侯,尚桓帝女阳安公主。--《后汉书皇后纪》

刘勋虽然凭借私交得到曹操的宠信,但并不能改变汉室倾颓的历史大势。

实际自建安十一年(206)始,曹操便开始大肆削弱地方上的刘姓诸侯。同年他废黜了齐、北海、阜陵、下邳、常山、甘陵、济北、平原等八个汉廷诸侯国,只保留了琅琊国,立刘容之子刘熙为嗣王。彼时尚处在刘勋与曹操的蜜月期,此举或有安抚之意。

是岁,立故琅邪王(刘)容子(刘)熙为琅邪王。齐、北海、阜陵、下邳、常山、甘陵、济北、平原八国皆除。--《后汉书献帝纪》

至十八年时(213),未详刘熙之封国是否尚存,但曹操僭称魏公(破坏东汉的王、侯二等爵位制)的行径,却明确地宣示了“以魏代汉”的政治计划,这极有可能导致刘勋产生惊惶畏惧之意。

(董)昭建议:“宜修古建封五等。”……后太祖遂受魏公、魏王之号,皆昭所创。--《魏书董昭传》

这便为以后发生之事,埋下了伏笔。

下一章咱们继续说。.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