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欲瞒天过海,难敌有心人1827(2 / 2)
注意:冀州牧韩馥、徐州牧陶谦均有征召“州从事”商讨机要的记载。见《后汉书袁绍传》、《魏书八陶谦传》、《蜀书八糜竺传》。
文多不载。
因此,虽然张辽以武勇闻名,却与吕布、张杨等纯粹凭“骁勇给事”的寒门武人不同。
张辽是豪族出身的武人,从地位考量,大概与常山赵云相似。
中平六年(189)灵帝崩。何后以女主干政,大将军何进征召英豪上洛,欲武力威逼何后归政。
自此掀开张辽“反复行径”的序幕。
(1)何进
何氏兄妹反目,各寻助力。张辽就是在此背景下,被丁原派遣入京,拜谒何进。从同书记载(《魏书八张杨传》)来看,丁原麾下的张杨,此时应该亦在何进麾下。
所不同者,是何进遣张辽赴河北募兵;遣张杨还并州募兵。
(2)董卓
待张辽募兵归来,何进已死(十常侍之乱),而张辽“以兵属”董卓。
此处记载特别值得玩味。
何进遣(辽)诣河北募兵,得千馀人。(辽)还,(何)进败,(辽)以兵属董卓。--《魏书张辽传》
何进虽败,其尚有故主丁原。张辽为何直接略过丁原,而以兵属董卓?可知张辽本传,省略了“吕布谋杀丁原”的故事。
其实张辽募兵前后,不过数月。灵帝驾崩、董卓上洛、何进与丁原之死,均发生在中平六年(189)。而张辽的主子,在同一年中竟然换了三次,从丁原到何进、再从何进到董卓。
张辽的心态立场,大概可以从“州郡出身”来解释。
丁原是并州刺史,按三互法(任官避籍)的限制,丁原绝非并州人(其籍贯失载)。
与丁原不同,张辽是雁门马邑人,吕布是五原九原人,均属并州。因此,吕布弑杀丁原,实际是“并州人杀外州人”。
在丁原与吕布之间,张辽的立场,恐怕会更加倾向“州里人”吕布。
而丁原故吏,与张辽一并“受遣募兵”的张杨,在短暂的反抗后,也向董卓投诚。
袁绍至河内,(张)杨与绍合,复与匈奴单于於夫罗屯广水……(董)卓以(张)杨为建义将军、河内太守。--《魏书张杨传》
考虑到张杨是并州云中人,其立场变换,可能也受到了吕布、张辽的影响。
(3)吕布
初平三年(192)吕布杀卓,张辽再次“以兵属”吕布。
(董)卓败,(辽)以兵属吕布。--《魏书张辽传》
“以兵属”是个相当露骨的词汇,即带领成建制的兵团,来回投诚。
可见早年的张辽,根本无所谓政治立场与忠孝气节,完全是一副军阀嘴脸,谁的腿粗就去抱谁,哪头灶热就烧哪头。
军队之于张辽,实际成了加官进爵、谋求私利的工具。
当然,这次改换门庭,依然可以从“州郡出身”的立场解释。
因为诛杀董卓的主谋,有太原王允、五原吕布、五原李肃;三人皆为并州人。而董卓则是凉州陇西人。换言之,董卓之死,实际是“并州集团”与“凉州集团”的火并。
考虑到张辽在董卓死后,升任骑都尉;便不难推测,张辽大概也参与了谋杀董卓之事。因为“骑都尉”本是吕布的故职,且是“谋杀丁原”所获得的酬报。
(吕)布斩(丁)原首诣(董)卓,卓以布为骑都尉。--《魏书吕布传》
换言之,吕布在升任奋武将军(杂号)之后,将自己的故职转授张辽,酬其勋劳。
卓败,(张辽)以兵属吕布,迁骑都尉。--《魏书张辽传》
因此,吕布被董卓故将(李郭张樊)击败后,张辽因为立场原因(参与谋杀董卓),无法再“以兵属”李傕,只好跟随吕布出逃,流浪关东。
不难想象,如果张辽未曾参与诛杀董卓的阴谋,那吕布失败时,张辽很可能再次改换门庭,成为关中诸将的爪牙。
张辽在徐州时(196-199)是吕布任免的鲁国相。
关于张辽的“鲁国相”是遥领还是虚封,目前尚存争议。因为鲁国属豫州,吕布是否能够直接控制鲁国,尚待商榷。
注意:我个人倾向张辽的鲁相是实封,具体推断之后会另行撰文。本篇不再展开。
无论张辽的鲁相是否为遥领,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就是在建安四年(199)曹刘联军讨伐吕布时,张辽未曾参与抵抗。
因为张辽本传记载,吕布败死下邳之后,张辽“将其众降”。实际就是“以兵属”的另一种写法。
太祖破吕布于下邳,辽将其众降。--《魏书张辽传》
下一章咱们继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