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邺城缔约定,胶东收残局7822(1 / 2)
“正南之言甚合我心,请诸君速速筑墙以阻火势!待火灭、围解后,我必助士民重建邺城!”
尽管袁绍此时血压一定已逼近二百五,但其人还是语气平静地发布了最正确的命令。
众人闻言,皆长长松了口气。
审配再次躬身行礼。
“明公,此处热浪逼人,请明公暂做回避,此处交于某等即可。”
无论如何,审配对袁绍确实忠心耿耿。
一众河北、河南士人纷纷行礼、并出言附和。
袁绍坚持着站起身,缓缓摇了摇头。
“我一时失察,以至于使邺城落入如此境地,而今我若离去,将来有何颜面再见邺城父老?诸君不必再劝,我誓与邺城共存亡!”
袁绍话音虽显得有些虚弱,但无论神态还是语气,均颇为坚决。/apk/
这一刻的袁绍,宛若昔年界桥之战时,愤而掷盔,高呼“大丈夫当前斗死,而反逃垣墙间邪?”的那个盖世英雄。
于是乎,其人之麾下尽皆钦佩不已,不再劝其人回避。
那么问题来了…
封堵内城城门之建材从何而来?
内城守城用的檑木、石块应有尽有。
于是乎,此刻建设效率俨然稳压卫府一头的袁军,迅速封堵住了火舌直蹿的三处内城城门。
袁绍一方,成功保住了邺城内城…尽管邺城东外城,此刻仍烈焰冲天。
袁绍欣慰一笑,这才缓步与众人走下城墙、返回自己的大将军府。
而此时,卫府兵卒犹在邺城西城的百姓们帮助之下,一板一眼地沿着内城北、南二城墙筑起高墙、阻拦火势蔓延。
此时的邺城东城,甚至包括小半个北城及南城,几乎皆已变成红莲地狱,可以预见,待大火熄灭,半个邺城都将成为焦土。
袁绍何其凄惨!但又何其幸运…
若非天杀的颜良令敢死队放起这一把大火,袁绍今夜或许真要老命不保。
好吧,尽管袁绍受此刺激,可能将会死得更快。
但无论如何,火势终归是得到了有效遏制。
袁军、卫府忙碌完毕之后,邺城东城门之外、广河东侧骤然响起呼喝声…
刚刚出城、正准备安营扎寨的赵云循声望去…
只见滔天烈焰的东侧,火光映照中隐约有一支高举火把、宛若火龙一般的骑兵正在广河东岸准备渡河。
因相距甚远,所以赵云看不清这支骑兵的准确数量、以及旗帜大纛。
但这难不倒赵云。
赵云当即转头对诸位同僚喝道。
“诸君,此必为魏郡审正南之族中援兵!其人数必不下于万人!”
颜良嘿嘿一乐。
“甚好!俺正可半渡而击!”
颜良这是有多损!
然而,不同于上一次…
这一次,众人皆深以为然。
于是乎…
憋了一肚子火正无处发泄的惇哥,便一马当先疾冲而去。
邺城是袁绍的大本营,其地位相当于孙权的丹徒城、刘表的襄阳城;其繁华程度,更是不逊于宛城、阳翟(颖川郡治所)的大邑。
诸君若仍对此没有直观印象,可想象后世北上广深,北为许都、上为宛城、深为阳翟,那么邺城便是广。
没错。
在汉末三国,邺城比襄阳城还要繁华许多,就连陈留城,如今都略比襄阳城繁华。
饱经摧残的两都洛阳、长安,仍未完全恢复元气;
至于丹徒城?
呵呵呵呵。
因此,三面环水的邺城,其周边当然有经久耐用的桥梁,以及为解决客流量过大问题而临时架设的渡桥。
审配族中的援军,此刻正在各桥上争渡。一时间,广河之上人吼马嘶、沸反盈天。
汉末的广河虽然河道宽阔,但邺城所在的这处河湾,却恰好处于广河最狭窄的一处河道之间。
综上所述,恨袁贼恨到欲啖其肉、寝其皮程度的惇哥,不趁机放箭刷刷人头,都不好意思逢人便称…
他是曹老板的头号铁杆粉。
于是乎,审配族中的援军,也就是这无边无沿的三万余河北魏郡骑兵,倒了血霉。
他们争渡之时,箭雨…就是字面意思的箭雨,如瓢泼一般的箭雨,骤然倾泻而下。
一时间,各种桥梁、渡桥、浮桥之上,人惨号、马悲嘶,惊马负伤后不顾一切地四处践踏…
邺城外清冽的广河,一瞬间变成赤色。
桥上的骑兵们,宛若饺子下锅一般,“噗通”、“噗通”跌落于广河之中…
很快,变成赤水河的广河便有断流的趋势。
这场面,怎一个惨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