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七章 稳居中军帐,各方争斗忙7583(2 / 2)
其人通过观察,敏锐捕捉到胜机:李通为隐藏行迹而集结于密林之中,以火攻之,可破敌制胜。
所以,这场仗毫无悬念可言。
【作者题外话】:荀彧是魏武帝曹老板谋主,被曹老板誉作“吾之子房”。
荀彧的爷爷荀淑曾为朗陵令。
朗陵县属汝南郡,汝南又是袁绍老家。
袁氏4世5公,势倾天下。
祖父(荀)淑,字季和,朗陵令。--《魏书荀彧传》
按年龄来看,荀淑应该与袁绍祖父袁汤(汉太尉)平辈。
两家或许早有故交。
因此荀彧在董卓之乱时(189)弃官奔河北,最先依附袁绍,大概缘出于此。
荀彧老爹荀绲的仕宦履历更值得玩味。
因为其曾任济南国相。
彧父(荀)绲,济南相。--《魏书荀彧传》
济南国相有何特殊之处呢?
这里不得不提1句:
荀绲的继任国相是曹操。
(曹操)迁为济南相。国有十馀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魏书武帝纪》
注意:荀绲是曹操的前任济南相,见严耕望《两汉太守刺史表》。
换言之,荀彧的父亲,与荀彧未来的主子,相继出任过济南相。
更值得注意的是,济南国相往往都是由“阉党子弟”出任。
比如《刘繇传》提到,某任济南国相(失其名)是中常侍之子,地方长吏“贪污受贿,依倚贵势”,百姓苦不堪言。
济南相中常侍子,贪秽不循,(刘)繇奏免之。--《吴书刘繇传》
历任济南国相“赃污狼藉,阿附贵戚”(见前引《武帝纪》),影射的就是东都洛阳的宦官集团。
刘繇时代的济南相是“中常侍之子”,出身背景1目了然;曹操是大长秋曹腾之孙,也是宦官家庭出身。
至于荀绲,实际也属于宦官集团,他是中常侍唐衡的亲家。
中常侍唐衡,欲以女妻汝南傅公明,公明不娶,转以与(荀)彧。--《典略》
从刘繇的活跃时间(年十9举孝廉)来看,他奏免的济南相(中常侍之子),当在光和(178-184)年间。
此君很大概率就是荀绲的前任。
3代济南国相都是阉党子弟,可见其职位的特殊之处。
曹操既然是荀绲的继任,2人自然相识。
1言蔽之:
曹操不仅与荀绲有旧,与绲子荀彧亦有来往。
得知此隐秘过往,我们对何颙,也就是何伯求的评价便不以为异。
何颙党锢名士,以气侠闻名。
何伯求与袁绍、曹操、许攸、吴子卿等人皆为“奔走之友”,私交甚笃。
曹操发迹之前,因为放荡不羁,颇遭轻视;
只有太尉乔玄、南阳何颙认为其不凡。
何颙甚至亲口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曹操”。
(曹操)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魏书武帝纪》
(何)颙见曹操,叹曰:“汉家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后汉书党锢列传》
此事见于《魏书武帝纪》与《后汉书党锢列传》,两书前后跨度2百年,可知确有其事。
更有趣的是,何颙1方面夸曹操为“定乱之主”,另1方面又赞荀彧为“王佐之才”。
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曰:“王佐才也。”--《魏书荀彧传》
陈寿笔下“王佐之才”的典故,最初即来自何颙的评语。
何伯求是荆州南阳人,荀彧是豫州颍川人,曹操是豫州沛国人,故而3人可能存在的交集,只能是帝都洛阳。
而随着董卓乱政(189),袁绍、袁术、曹操等人6续出走,时任6百石守宫令的荀彧,在洛阳自然也混不下去。
荀彧那位被董卓“公车征召、百日而至3公”的叔父荀爽,也在初平元年(190)5月挂掉,前后就干了半年。
夏5月,司空荀爽薨。--《后汉书孝献帝纪》
考虑到荀彧族人荀悦、荀谌等人依附袁绍的背景,未知荀爽是否遭到董卓隐诛。
荀彧最初求为亢父令(属兖州任城国),但并未赴任,而是弃官逃回老家颍川,之后前往河北。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荀彧投奔河北,最初不是依附袁绍,而是依附韩馥。
会冀州牧同郡韩馥遣骑迎之,莫有随者,(荀)彧独将宗族至冀州。--《魏书荀彧传》
韩馥是颍川人,与荀彧同郡。
但结合《后汉书》的记载,恐怕韩馥最初并非迎接荀彧,而是迎接韩融。
韩融是董卓朝廷的大鸿胪(9卿),曾被派遣赴关东“和解义兵”(190)。
因为董卓族灭袁隗(袁绍叔父),因此其使者尽数被袁绍所杀,只有韩融1人幸免。
大鸿胪韩融、少府阴修、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修、越骑校尉王瑰安集关东(劝降诸侯)。后将军袁术、河内太守王匡各执而杀之,唯韩融获免。--《后汉书孝献帝纪》
韩融是颍川人,冀州刺史韩馥(袁绍盟友)亦是颍川人。
2韩大概率存在亲属关系,因此才得到袁绍赦免。
韩馥遣骑来迎时(190),韩融恰好不在颍川,而在河南密县。
荀彧便携宗族父老前往河北,很幸运地躲过李傕、郭汜的劫掠(191)。
董卓之乱,(荀彧)弃官归乡里。同郡韩融时将宗亲千余家,避乱密西山中。--《后汉书荀彧传》
(董)卓遣李傕等出关东,所过虏略,至颍川、陈留而还。乡人留者多见杀略。--《魏书荀彧传》
荀彧抵达冀州时,韩馥已经下台,彧遂成袁绍的座上宾。
但荀彧私下轻视袁绍,因此投奔东郡太守曹操。
(荀)彧比至冀州,而袁绍已夺馥位,绍待彧以上宾之礼。--《后汉书荀彧传》
(荀)彧度(袁)绍终不能成大事。--《魏书荀彧传》
乍看之下似乎逻辑合理,实则不然。
其1是荀彧的年龄与资历。
彼时荀彧不过2十余岁,任官履历不过6百石的守宫令,与县令平级。
位卑年幼的荀彧,如何成为袁绍的座上宾?
其2便是韩馥下台的时间。
按《武帝纪》,韩馥是在初平2年(191)7月被袁绍撵走,而曹操占据东郡则在同年(191)7月之后,十2月之前。
(初平2年)秋7月,袁绍胁韩馥,取冀州……太祖引兵入东郡,击白绕于濮阳,破之。袁绍因表太祖为东郡太守。--《魏书武帝纪》
问题是,荀彧投奔曹操,也恰恰是在初平2年(191)。
初平2年,彧去绍从太祖。--《魏书荀彧传》
因此,荀彧抵达河北,当在初平2年(191)7月之后;
而其人投奔曹操,则在同年8月至十2月之间。
如果荀彧真的是袁绍的座上宾,那呆了不到4个月就突然改换门庭,袁绍难道会无动于衷?
实际以袁绍和曹操的“主客关系”来看,合理的解释,是荀彧受袁绍委任,支援其部将曹操。
以袁绍麾下“人才济济”(审配、田丰、沮授、郭图、辛评、逄纪、许攸、荀谌)的情况来看,2十余岁的荀彧,在河北根本混不出头。
因此不是“荀彧认为袁绍不能成大事”,而是“荀彧无法与前辈竞争,成不了事”。
彧弟(荀)谌及同郡辛评、郭图,皆为绍所任。彧度绍终不能成大事。--《魏书荀彧传》
“曹操曾替袁绍打工”这件事,是《魏书》特别讳言的。
为此,曹魏史官们不仅极力丑化袁绍,还将其功绩1笔抹杀。
《后汉书袁绍传》有1万余字,《魏书袁绍传》仅3千余字,可知魏晋史官对袁绍的贬低污蔑,到了何种不堪的地步。
换言之,曹操是替袁绍干活的“鹰犬之才”(见陈琳《檄文》),而荀彧则是被派去支援曹操的袁绍下属。
(袁绍)方收罗英雄,弃瑕录用,故遂与(曹)操参咨策略,谓其鹰犬之才,爪牙可任。--《为袁绍檄豫州》
只不过后来曹胜袁败,因此曹氏君臣的这段黑历史,便被扭曲美化为“曹操阴有诛绍之意”、“荀彧度绍不能成大事”。
呵呵,此均属史笔讳言,1笑而过,不必当真。
注意:曹操谋诛袁绍见《武帝纪》引王沈《魏书》,文多不载。王沈狗贼之言,您敢信?
鉴于《魏书》因立场问题对袁绍的贬低;以及荀彧子孙在晋初的显赫地位,曹、荀两家对荀彧“弃袁归曹”的政治谎言,都心照不宣地加以粉饰。
以至于这段历史,最终成为今日的怪异模样。
范晔活动的南朝刘宋,是荀氏在魏晋发迹之后。
荀氏子孙对祖先的黑料,自然是多所遮掩,因此《后汉书》中许多记载皆为美化之言,不足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