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七章 逢君多苦劝,落子弈棋盘9573(2 / 2)
黄祖为何敢与赵旻硬碰硬?
由于赵旻今年远征将摊子铺得太大,所以如今许都仅余两万卫府中军,而袁绍则可轻易召集十万带甲。
以是故,黄祖才敢与赵旻虚与委蛇,甚至妄图夺取赵旻的益州、孙策的江东,与袁绍南北夹击并击溃赵旻后,实现隔江而治!
黄祖出身的江夏黄氏,虽不及4世3公的汝南袁氏,但也是荆州屈指可数的名门望族。
换言之,无论袁绍还是黄祖,都是名门士人。他们认为,天下的大势所趋,是士族与天子共治天下。
这便是黄祖所认为的天下大势。
而历史也确实如此。
在仅仅1百余年后,天下…好吧,虽然那只是半壁江山,但确实变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门阀社会。
而且,在之后长达3百年的历史中,这1情况仍根深蒂固。
上3品高士与天子共治,逐渐演变为5姓7家治天下。
黄祖的眼光确实独到。
赵旻在听到荀攸赞叹后,目光灼灼地看向后者。
“先生以为,我等应如何谋划此计?”
【作者题外话】:骑兵轻重与否,与战马是否具甲无关,而与骑兵着何种甲胄有关。
这里强调1点,刀刃几乎与柄同长、极为沉重的陌刀是步兵武器,是步兵武器,是步兵武器。
所以,赵旻采用兼具戳刺、劈砍两大功能的长戟,最合适不过。
赵旻心中设想的特种部队:虎豹骑百里挑1,以这种精锐骑兵的膂力,挥舞长戟当然不成问题。
历史上,刘备和赵云的关系,绝对不在其人与关张2人之下。
正史记载中,赵云投奔刘备的时机,恰好是官渡之战时。
彼时袁曹争霸,刘备仅为区区1客将。
云弃绍不投,而随备周旋,可知其心中“命世英主”,当为汉左将军。
先主待云甚厚,乃至“同床合榻”,拟于关张。
先主与云同床眠卧。
--《云别传》
备在荆州,云为桂阳守;
备入川,云累迁至镇东将军。
备伐吴,云都督江州;
备败夷陵、云率部勤王。
至于耳熟能详的当阳血战,断流截江,人所共知,不再赘言。
注意:值得1提的是,镇东将军是刘备故职,受于建安元年(196)。见《蜀书2先主传》。
由此可见,云在备心中,地位究竟如何。
云不负备,备亦不负云。
在蜀汉长期掌兵的4人之中,备对关、张、诸葛3人都曾有过猜忌或龃龉,唯独对云“人生只如初见”,并多次任云为“留营司马”镇守后方。
当然了,本书中,苟哥也是这么用老叔赵云的。
以备之雄才大略、识人有术,云若仅为庸才,则备必不会屡次委云以重任。
陈到可为例。
叔至名到,汝南人也。自豫州随先主,名位常亚赵云,俱以忠勇称。
备之心腹、谈客闲官简雍孙乾等人亦可为例。
那些说备心中提防云、云能力有限者,都应该认真品读1下《裴注3国志》。
为便于诸君更好地理解、充分认识汉末3国魏晋的时代背景,从这1章开始,咱们聊1聊豪族。
可耻易教授那套东西,可取之处不多,我们权当其人放屁。
名豪大侠,富室强族,飘扬云会,万里相赴。
人所共知,豪族大姓是统治中古时代的中坚力量。
中古时代,即汉末至武周这长达近5百年的历史时期。
没错,终结中古时代、重用平民百姓、颠覆门阀政治者,正是被无耻之徒黑出翔的李治和武媚娘伉俪。
言归正传。
“豪族”的称谓极多,有豪右、豪人、大姓、强宗、士族、世家等等,据仇鹿鸣《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1书引用毛汉光的统计,至少有2十7种。
注:具体数字,见毛汉光《两晋南北朝士族政治之研究》;词汇出现频率,见仇鹿鸣《士族及其相关概念的省思》。
关于豪族问题,魏晋领域的中外学者多有贡献,几乎到了“题无剩义”的地步。
云某只是想为诸君详细解释关于汉末3国魏晋的3个时代特征。
其1是两汉察举制以及魏晋9品官人法下,侨寓豪族的着籍问题。
注意:9品中正制只是9品官人法中很小的1部分,9品官人法若想详细阐述…可用罄竹难书这1贬义词来不恰当形容。
维普、万方中,关于“9品官人法”的文献浩如烟海…
抱歉,云某要养家糊口,用不起知网。
其2是豪族首领的“文武兼备”特征。
魏晋之际,少数豪族领袖,杂糅了“强宗豪帅”与“经学名士”的双重身份,这1点需要特别注意。
其3是冠族、大姓、豪人之间的区分问题。
咱们以侨寓豪族的着籍问题做为切入点。
豪族的籍贯,也作“族望”或“郡望”,是中古时代的重要标签。
按纪传体史书的书写方式,列传开篇,必然将传主的姓名、表字与郡望并称,难见例外。
在两汉魏晋时代,“郡望”与“出仕”密切相关。因为无论是两汉察举制的“乡论”还是魏晋9品制的“簿阀”,都与族望挂钩。
这里需要注意,自黄初元年(220)曹丕推行9品官人法后,察举制度便日趋式微,但它并未被完全废除,而是与9品制并行。当然,彼时占主导地位的是9品官人法。
察举制的选举权,控制在朝廷公卿与地方郡县长官手中,而9品制的选举权,则控制在大中正(也叫州中正)手中。当然,在彼时闭塞的舆论环境下,即使是中央征召,也依然离不开地方推荐。
在此背景下,便形成1个特殊现象:
如果士人因为战乱而迁徙外地,那他们便很难再得到出仕机会。即使通过攀缘权门谋得1官半职,也往往被当地豪族鄙视,甚至不被承认仕宦身份。
典型例证就是曹魏的“丑侯”吴质。
这里不得不插1句,lisa在疯马秀中的表演,相比于曹丕和吴质的荒唐,那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咳咳,言归正传!
按谥法,怙威4行曰丑,直译就是“狗仗人势”,隐喻吴质在曹丕的宠爱下胡作非为,到处得罪人。
吴质死后,魏朝官员落井下石,给他定了1个恶谥。
吴氏后人前后奔走2十余年(230-254),才将“丑侯”改为“威侯”。
(吴)质先以怙威4行,谥曰丑侯。质子(吴)应仍上书论枉,至正元中,乃改谥威侯。--《吴质别传》
吴质不仅是死后遭殃,他在生前也被本籍耆老所鄙视。
吴质出身兖州济阴郡,按记载,吴氏在济阴为“单家”,靠攀缘权门发迹,不与乡里往来。
(吴)始质为单家,少游遨贵戚间,盖不与乡里相沈浮。--《魏略》
所谓“单家”,即没有背景的小门小户,与“强宗”相对。
注意:虽名为单家,但那也是妥妥的地主!
吴质的发迹,始自其与曹丕等贵戚子弟的交往,但因为他“不与乡里相沉浮”,最终虽然做了大官,在“乡论”中的地位依然极低。
故(吴质)虽已出官,本国(指吴质的本籍)犹不与之士名。--《魏略》
换句话说,官至镇北将军(《晋书》作镇北将军,《魏书》作振威将军)的吴质,在兖州豪门看来,是没有资格得到“士名”的;
把持着人才品定权力的耆老勋旧,依然将吴质视作寒门小户儿,不肯为他抬高门第族望。
注意:这是较为完整的9品官人法…其中1个小小缩影。
按曹魏制度,镇北将军“都督河北诸军事”,掌握冀州、幽州、并州等地的军事防务,可知吴质已经是炙手可热的方面大员,权倾朝野。
即使如此,他依然“不为乡里所饶”,乃至对司徒董昭叹息,称“我就要被老家的闲言碎语淹没了”。
(吴质)封列侯,使持节督幽、并诸军事。(吴)质自以不为本郡所饶,谓司徒董昭曰:“我欲溺乡里耳。”--《魏略》
吴质是曹丕身边的红人,号称“太子4友”(另外3个是朱铄、陈群、司马懿),尚且被如此对待;
至于其他既得不到君主宠爱,又背井离乡的士人,其悲惨处境,也便可想而知。
下1章,咱们继续说。
今晚本有节点庆祝酒会,云某为码字,以太累为由回了家。
尽管云某昨夜凌晨3点才忙完,6点半便又起床忙碌。
明日起,云某尽力每日1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