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迷雾①4(1 / 2)

街上拉人的黑车数不胜数,就在我等岳狩青问路的功夫,问我要不要坐车的就不下五个。我朝他们摆手,表示我在等人。

“小白,走了。”岳狩青走回来,拎起地上的东西,带着我朝一辆摩托车走去。

摩托罗二叔姓罗,岳狩青叫他罗二叔。他是本地的少数民族,现在不是农忙,所以在街上开摩的赚点外快。

那辆小小的摩托载着三个人在蜿蜒狭窄的山路上颠簸,内侧手肘几乎擦着山壁过去,外侧则是深不见底的峡谷,部分路段窄得仅供人通过,然而在摩托罗二叔超乎常人的技巧下竟然顺利通过。一路我紧紧抓着身后的铁架,生怕被颠下去。罗二叔非常习惯这些路,一边开车一边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话和岳狩青谈笑风生。

岳狩青大概跟他说我们是来做调查的,所以罗二叔一路热情地介绍地方的风俗文化,甚至邀请我们到他家里去住。岳狩青顺水推舟,说我们没地方住,要是有空房正好,他可以付住宿费。

罗二叔说这几年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去了,寨子里都是老人和小孩,空房多的是。提到说支书前几天通知近期有一队大学考察队要下来搞调研,要求村里接待热情积极点,又问我们是不是考察队的。

岳狩青说不是,但他对那支考察队颇有兴趣,向罗二叔套话打听详情。

那支考察队是北京的名牌大学来的,一个老教授带队,主要做少数民族文化调研,走了大半个省,目前在黔南。

罗二叔说:“说是要来,这种山旮旯,车都没有,哪个晓得来不来,我觉得就是在城头转转算逑的话。”

岳狩青笑道:“他们搞民俗文化,我们搞植物研究,要是能碰上,大家好探讨探讨。”

说话间已经可以看到依山而建的吊脚楼,这时摩托车顺着盘山的毛路向下,颠簸不说,下方就是大峡谷,轮胎与地上的沙石摩擦,声音十分吓人。

罗二叔把车骑上自已家门口,带我和岳狩青去看房子,一楼由木板挡着,我从缝隙看进去,几头猪哼唧着拱了两下。上二楼后才是人住的地方,刚打开门,一条大黄狗扑过来,吓了我一跳,发现它没有叫唤,便拍了拍它的头。吊脚楼二楼头上还有一层木板搭出来的隔层,作为三楼使用。

我和岳狩青住在三楼,罗二叔把床铺铺上,解释说这里是他儿子儿媳的,两个年轻人今年年初出去打工,住这里正好。

岳狩青从口袋里拿出一整条烟递给罗二叔,和他说着话下楼去。我坐下来,从背包里拿出笔记本继续琢磨。

河谷地段的温度很高,沿岸两边蝉声此起彼伏,到夜里温度不见下降,仅仅坐着不动也汗流浃背。蚊子在耳边嗡嗡响,我拍了好几只,手臂上还是留下许多包。

热得受不了,我走出门,岳狩青和罗二叔坐在院子里乘凉,罗二叔抱着一只水烟筒,推给岳狩青让他试试。岳狩青试了两口,夸赞说够味,两人莫名大笑。

我站在楼梯上看去,对岸的山高耸,如铜墙铁壁横在面前,一轮明月孤零零挂在空中,几只萤火虫闪烁着从我身边飞过,我伸出手,一只萤火虫落在我的指尖。

来到这里没两天,一支七八个人组成的队伍也来到了这里,穿得很年轻,想来就是罗二叔说过的首都来的考察队。他们在村支书的安排下住到村里,有两个女学生住在罗二叔家下面的老人家。

那两个女学生第一次见到我时,抓了一大把糖塞在我手里。我剥两颗递给大黄狗,它低头嗅嗅,不感兴趣。几只蚂蚁跑过来,触角在糖果上点了点,转身跑开,过了一会儿许多蚂蚁聚过来,密密麻麻围着糖果,试图搬动那块庞然大物。

考察队白天在村里走访调查,罗二叔很高兴自已也被采访,当天换了身衣裳,美滋滋地跟老教授胡天海地地扯。我坐在楼梯上观察他们,老教授很有老知识分子的样子,一头银白的头发,举止优雅,笑眯眯地。

几个学生围在他身边,每个人膝盖上放着本笔记本,奋笔疾书,把两人对话记录下来,还有一个人负责拍照。镜头突然抬起来对着我,我愣了一下,抬手挡住脸。

相机往旁边一偏,镜头后的女孩冲我眨眼吐了吐舌头。那是给我糖的女孩之一,我听她的同伴叫过她,好像是叫苏薰。

他们又照了不少照片,准备到下一家时,岳狩青越过我下楼,叫住那位教授,自我介绍说:“我叫路南,研究生在读,专攻人文地理的,久闻张教授大名。有道是山水有相逢,虽然不是研究教授这个方向,但多少有重叠的地方,我这儿有点资料,来不及请教导师,没想到遇到教授您,所以想请教授掌眼。”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