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1 / 2)
杨秋都敞开大门了让人来学习,学了之后,这群人基本都叛变了一半。
因此,当杨秋说完昭国的规划之后,荀攸目光肃然了起来。
“若昭国政策能够行之有效的坚持下去,不到一百年,周边蛮夷之人必定会王化……可惜可惜,关东之人已经走向崎路。”
这话让杨秋好笑了起来。
“公达可是关东士族出身,如今竟然也不看好他们了?”
对于内敛的荀攸而言,这种话他以前绝对不会在外人面前谈论。
因为他知道这种言论支持的人很少,说出来之后还会可能被判为大逆不道之人。
不过在昭王面前,这种话恐怕都算不上大胆,因为昭王做的事情比他要大胆多了。
“若没有大王建立昭国,恐怕我亦会认为,天下问题只是君主昏庸,宦官当道,奸臣作祟。
未来只需择一位力挽狂澜之雄主重新执掌天下,辅佐对方让天下恢复太平,此乃我以前所认为之路。
可是经历过去几年之事,我想我不得不承认一件事情,儒家所坚持之一套,已然走向死路。
当初汉武帝能抛弃黄老之道,只因为此种方法已不适合治理天下。如今这天下恐怕也需要找到一套新的方法来治理天下。
关东士族却固守旧制,而此恰是如今大汉走向灭亡的原因,我虽不知未来之道会如何,但以前方法肯定是错的……”
荀攸的这番话让杨秋想到了荀谌当时和她讨论的治国之道。
“公达,听你之言,你所信奉的治国之道似乎亦非儒家。莫非你亦是荀家异类?你觉得这天下应当如何治理?”
这个问题,其实连荀氏族人都不知道。
因为荀攸向来奉行低调的原则,既然自己的真实想法和众人不一样,那就不能将自己异类的想法说出来。
“乱世当用重典,攸其实偏向法家……”
看来能够迅速加入她团队的人,基本都不是偏向儒家的人。
毕竟按照儒家那套理论,若真的深信不疑,恐怕对杨秋的想法是大逆不道,恨不得人人得而诛之。
“若是如此,我倒是知晓公达现在应该做何事了。
有一件事情我一直准备做,却一直未能做成。公达若是有志同道合之人,何不推荐过来?
这件事情也许会名垂千秋,就看公达你愿不愿意了。”
第140章
从许久以前,杨秋便一直渴望招揽一些专业人才来修订法律。
然而,这方面的人才始终匮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