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子张篇20(1 / 2)

《论语新释》——子张、子夏等弟子之智慧集锦

子张篇

子张,孔门高足,以德行著称于世。一日,子张言于众曰:“士者,当以道义为本。遇危难则勇于献身,见利益则思义之所在,祭祀之时心存敬畏,居丧之际心怀哀痛。此四者,乃士之根本,若能行之,则可矣。”

又一日,子张叹曰:“持守道德而不广大,信仰道义而不坚定,此等人也,岂能称为有所得?又岂能称为无所失?”其言深邃,令人深思。

子夏篇

子夏,孔门十哲之一,以文学见长。其门下弟子众多,子夏教之曰:“洒扫应对进退,此等小事,虽可习之,然非学问之本。若求学问之道,当寻其根本。若本末倒置,则终无所成。”

子夏又曰:“日有所学,则月有所成。每日当知其所未知,每月当不忘其所能。如此持之以恒,方可谓之好学。”其言质朴,却道出了学问的真谛。

子夏又论博学与笃志之道:“博学以明理,笃志以践行。遇有疑惑,则切问以求真;思考问题时,则近思以得实。如此,则仁道自在其中矣。”

子夏又言:“百工之技,皆有其道。学者当以学问为本,以求其道。若只习小道,而不求大道,则终难致远。”其言警世,提醒人们当以学问为重。

子夏又论小人之过:“小人之过,必以文饰之。其心不正,故其行亦不正。学者当以此为戒,以诚为本,以实为行。”

子夏又述君子之变化:“君子之态,望之则俨然庄重,近之则温和可亲,听其言则严厉有威。此三者,乃君子之变化也。”

子夏又曰:“君子当谨言而敏行。言出必行,行必果。如此,则能立于不败之地。”

子夏又论君子之交:“君子之交,当以诚为本,以礼相待。如此,则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无友乎?”

子贡篇

子贡,孔门高足,以言语著称。一日,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交如何?”孔子曰:“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子贡闻之,深以为然。

子贡又曰:“君子之过,如日月之蚀。虽有过失,然人皆见之;若改之,则人皆仰之。如此,则君子之威德自在其中矣。”

卫公孙朝向子贡问曰:“仲尼之学,从何而来?”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夫子之学,无所不学。其师亦无常师,唯道是求。”其言豁达,体现了孔门学问的广博与开放。

叔孙武叔于朝中毁仲尼。子贡闻之,曰:“仲尼如日月之光,无得而逾也。人虽欲自绝于日月,然日月之光岂因人废?多见其不知量也。”其言慷慨激昂,为孔门之学辩护。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贡,汝之恭敬,岂仲尼能及乎?”子贡曰:“君子之言,不可不慎。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立之则立,道之则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此之人,岂可轻易及之?”其言深邃而恭敬,体现了对孔子的崇敬与敬仰。

棘子成篇

棘子成,孔门学者之一。一日,棘子成问子贡曰:“君子当以本质为本,何以文饰为?”子贡曰:“棘子成,汝言差矣。本质虽重,然文饰亦不可少。若本质为木,则文饰如金。金饰于木,则木更显其华。如此,则本质与文饰相得益彰矣。”其言巧妙而深刻,揭示了本质与文饰之间的辩证关系。

此篇《论语新释》旨在以现代语言重新诠释《论语》中子张、子夏、子贡及棘子成等弟子的学术观点与人生智慧。在诠释过程中,尽量保留了原文的精髓与思想深度,同时结合现代人的思维习惯与理解方式进行了适当的语言转换与思想拓展。希望此篇新释能为读者提供一个更加亲切、易懂的《论语》阅读体验,并引导读者深入思考其中的智慧与价值。

《论语》求学之道探析——“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深度解读

在浩瀚的中华文化长河中,《论语》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照亮着后世学子的求学之路。这部由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编纂而成的经典著作,不仅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更揭示了独特的求学之道。其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这一句话,便是对求学精神的精炼概括,它如同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探索、前行。

一、博学而笃志:求学之广度与深度

“博学而笃志”,这句话中的“博学”二字,强调了求学的广度。在孔子看来,一个真正的学者,应该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能够涉猎多个领域,了解世间万物的运行规律与内在联系。这种广博的知识面,不仅有助于开阔我们的视野,增强我们的认知能力,还能让我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分析与思考,从而找到更为合理的解决方案。

然而,博学并非无目的的堆砌知识,而是要在广博的学习过程中,逐渐明确自已的志向与目标。这便是“笃志”的含义所在。笃志,即坚定自已的志向,矢志不渝地追求真理与智慧。在孔子的教育哲学中,志向是求学的动力源泉,也是人生价值的体现。一个没有明确志向的人,即使学富五车,也难以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高。

因此,“博学而笃志”告诉我们,求学之路既要广博又要精深,既要广泛涉猎又要目标明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既不失方向,又能不断汲取新的养分,丰富自已的精神世界。

二、切问而近思:求学之方法与态度

如果说“博学而笃志”是求学之道的广度与深度要求,那么“切问而近思”则是求学之道的方法与态度体现。

“切问”,即勤学好问,勇于向他人请教。在孔子看来,学问之道在于不断求索与探讨。面对未知与困惑,我们不应该盲目猜测或主观臆断,而应该积极向他人请教,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与建议。这种勤学好问的精神,不仅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眼前的难题,还能让我们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拓宽自已的思路与视野,提升自已的认知水平。

然而,仅仅勤学好问还不够,我们还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反思与总结。这便是“近思”的含义所在。近思,即深入思考,反思自已的言行与思想。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接受他人的知识与观点,更要学会独立思考,对自已的认知进行不断的审视与调整。通过反思与总结,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已,发现自已的不足与短板,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与提升。

因此,“切问而近思”告诉我们,求学之路既要勇于提问又要善于思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现自已的不足与短板,进而通过努力与实践,实现自我超越与成长。

三、“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求学实践

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这一求学之道付诸实践,需要我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不断践行这一理念。

首先,我们要广泛涉猎各类书籍与知识领域。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科,无论是古代经典还是现代理论,我们都应该有所了解与涉猎。通过广泛的学习与阅读,我们能够不断拓展自已的知识面与视野,为日后的深入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我们要明确自已的志向与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不断思考自已的兴趣所在与人生追求,明确自已的学习目标与职业规划。只有当我们有了明确的目标与方向时,才能更加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不断提升自已的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

再者,我们要勇于向他人请教与交流。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难题与困惑。此时,我们应该积极向他人请教,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与建议。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与探讨,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解决问题,同时也能结交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进步与成长。

最后,我们要善于反思与总结。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该不断反思自已的言行与思想,发现自已的不足与短板。通过反思与总结,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已、定位自已,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学习计划与目标。同时,我们还应该学会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已的学习成果与能力提升情况。

四、“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现代启示

在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与知识的不断更新换代,“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这一求学之道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启示价值。

首先,它提醒我们要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与习惯。在知识爆炸的时代背景下,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已的知识体系与技能储备,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被时代所淘汰。因此,我们应该将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与人生追求,不断拓宽自已的知识面与视野。 其次,它强调了我们要具备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动力。而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则是创新精神的核心要素之一。因此,我们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培养自已的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勇于挑战传统观念与思维方式,积极探索新的思路与方法。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