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1(1 / 2)

公元648年,大唐贞观二十二年。

当北风扫尽了树上的残叶,唐朝首都长安城,迎来了入冬以来最大的一场雪。

雪花如银蝶飞舞,纷纷扬扬,下了整整一天一夜,给长安城披上了一层唯美的洁白衣裳。都城内外,处处都是玉树琼枝,晶莹如玉。

雪后初晴,皇宫里处处覆盖着厚厚的白棉絮,在落日余晖的渲染下,闪烁着金灿灿、暖洋洋的光芒。

一个身穿锦衣、肩披貂裘、五旬上下的中年男子,此刻正站在皇城里,一任斜阳洒照,只望着面前的玄武门怔怔出神。他的身边,站着一个身挎佩刀的年轻人。

“老伙计,整整二十二年了,你还好吗?你呀,倒是没有什么变化,而我却明显见老啰!”

中年男子抬头看着巍然矗立的老城门,又抚着光影斑驳的古铜门环,自言自语道。

听他说话的语气,似乎此刻面对的,不是一道冷冰冰的城门,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玄武门,长安城皇宫的北宫门,其名字来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里的异兽玄武。

玄武,和青龙、白虎、朱雀并称为“中国四大神兽”,是一种龟蛇合体的动物,自古以来就被视为长生不老的象征,道教更是尊它为“护法神”、“真武大帝”。

大唐建国之后,将太极宫北宫门取名为“玄武门”,是希望它能成为皇城的“护法神”,牢牢拱卫着李唐江山,使之千秋万代延续下去。

面对中年男子的说话,那扇厚重的城门却不动声色,只是不悲不喜地立在那里,我自岿然,笑对东风。

过了半晌,中年男子又低声说了一句:“冬天来啦,不知道太室山那边下雪没有呢?”

年轻人不确定他是不是在问自己,不敢随意接话,只是默默候在一旁,眼睛望着地面,假装没有听见。

中年男子向前徐徐走了几步,蹲下身从地上捧起了一把雪花,张口吟道:

“洁野凝晨曜,装墀带夕晖。集条分树玉,拂浪影泉玑。色洒妆台粉,花飘绮席衣。入扇萦离匣,点素皎残机。”

“陛下念的是谁的诗作?恕微臣才疏耳拙,听不出来。”年轻人问道。

他所说的陛下,乃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被后人称为“千古一帝”的唐太宗李世民。

“谁的诗你且不管,常满,你也算是博览群书之人,你来说说看,这首诗写得怎么样?”

“微臣虽然不是什么文人骚客,但对诗文倒也略懂一二。这首诗的作者,将雪花比作美玉和花朵,既清新又贴切,微臣非常喜欢。”

李世民哈哈大笑道:“你真的这样想吗?实话告诉你,这是朕的冬日偶得,诗名就叫做‘雪’。”

“难怪如此惊艳,原来是陛下的大手笔。陛下文韬武略,辉照千秋,前无古人,在微臣的心中,您就如同西天的昆仑山一样高大,如同东边的大海一样渊博。”常满油然赞叹道。

李世民是个“马上天子”,常年在沙场上驰骋,但他自小文武兼修,对写诗作文颇有兴趣,这首《雪》是他的即兴所作,诗歌本身写得并不算流畅,甚至有点佶屈聱牙,但常满一脸热诚的崇拜相,却让他龙颜大悦。

“常满啊,你什么时候学得如此油嘴滑舌了?就知道给朕拍马屁……”李世民嘴上批评,但脸露微笑,显然对常满的这句颂扬之语并不反感。

恭维,是赢取好感的最佳武器。即便是“千古一帝”,也过不了这一关。

常满道:“陛下,这并非拍马屁,确实是微臣的肺腑之言。微臣乃是一介武夫,只知道尽忠职守,保护圣驾。对于诗词歌赋,只是一知半解。但是,听陛下念起这首诗,不知何故,竟然有一种特殊感觉,就好像天上的仙乐在耳边响起一般。”

李世民笑道:“你呀,比你爹有出息多了,你爹就是个大老粗,写篇奏章都要找人代写,在朝里当了那么多年官,一点长进都没有。你青胜于蓝,不只舞刀弄枪,还饱读诗书,很好,很好。”

常满的爹,乃是当朝左领军将军常何。

常满道:“蒙陛下夸赞,微臣愧不敢当。”

李世民道:“不过,你爹虽然不识字,但他能明辨是非。想当年,在大是大非的关头,他弃暗投明,在‘玄武门事变’中助了朕一臂之力,由此才有了今天的大唐盛世。朕时常感念你爹的功劳,想来也有一阵子没见他了,他还好吗?”

“感谢陛下关心,他老人家身子骨还算硬朗,常把自己比作廉颇呢。爹说自己本是粗人,全因我家祖坟冒烟,才会碰到陛下这样贤明的君主。”

“哈哈,廉颇?现在是太平盛世,用不着他这个廉颇来替朕冲锋陷阵喽……你代朕向他问个好,告诉他朕会找时间去探望他的。”

“微臣代爹叩谢圣恩。”常满心神激荡,要不是李世民摆手制止,他早已跪倒在雪花堆积的地面上了。

日色渐渐向晚,当最后一抹晚霞消失在天边,大兴宫弥漫着无从驱散的寒气。

李世民朝着他生命中最重要的那道门,默默看了几眼,然后转过身,向着甘露殿徐步行去。

回到殿里,李世民继续批阅各地送来的奏章。 约莫过了半个时辰,门外忽然传来了一阵清脆的鸟鸣,神奇的是,鸟音当中竟然还夹杂着“呆瓜,鸟人”的呼唤声。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