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内阁态度221(1 / 2)
李太后步入殿内,一身华服,气势逼人。她扫视了一眼殿内,最终目光落在朱翊钧身上,语气中带着几分严厉:“皇儿,张先生之事,你作何打算?”
朱翊钧站起身,恭敬地答道:“儿臣正为此事烦恼,张先生之父病逝,按理应丁忧守制。
但朝中事务繁重,儿臣恐一时难以独当一面。”
李太后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忧虑,她缓缓坐下,语气变得柔和了许多:“皇儿,你可知这大明江山来之不易?
张先生一心为国,忠勇可嘉。
若他离去,谁来支撑这风雨飘摇的朝局?”
朱翊钧点了点头,心中却五味杂陈。
他深知李太后的担忧并非无的放矢,但自己也有自己的考量。
他沉默片刻,终是开口:“母后所言极是,但儿臣亦需成长,需学会独自面对风雨。
张先生虽好,却非长久之计。”
李太后的眉头微微一皱,显然对朱翊钧的回答并不满意。
她深吸一口气,语重心长地说道:“皇儿,你可知这朝堂之上,人心复杂。
张先生不仅是你的辅臣,更是你的屏障。
你若轻易弃之,恐将来悔之晚矣。”
朱翊钧轻轻叹了口气,目光柔和地转向李太后,嘴角勾起一抹温驯的笑意,
道:“还请母亲教朕,如何妥善处理张先生之事。”
他的话语中带着几分撒娇的意味,
仿佛瞬间回到了孩童时代,
依赖着母亲的指引。
李太后的眼神里闪过一丝欣慰,紧绷的面容逐渐放松,嘴角也微微上扬,语气柔和了许多:“皇儿长大了,懂得体恤朝臣,母后甚感欣慰。
张先生乃我大明栋梁,其去留关乎社稷安危,确需慎重。”
张宏见状,适时地接过话茬,声音沉稳而有力:“陛下,自古忠孝难两全,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大明历史上,不乏夺情起复之先例,皆为保国之大义。
成祖、宣德年间,杨荣、金幼孜等大学士皆曾丁忧夺情,继续为国效力。”
朱翊钧听罢,目光在张宏与李太后之间流转,心中暗自思量。
他故意露出一丝为难之色,仿佛真的在权衡利弊,实则内心早已有了决断。
他瞥见李太后正襟危坐,认真倾听,让他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母后所言极是,张先生对我大明功不可没。
儿臣愿效仿先帝,下旨慰留张先生,并夺情起复,以彰其忠勇之德。”朱翊钧的话语铿锵有力,眼神中闪烁着坚定与果决。
李太后的脸上绽放出满意的笑容,她轻轻点头,眼中满是赞许:“皇儿能如此深明大义,实乃我大明之福。母后这就放心了。”
..................
内阁之中,空气仿佛凝固,每一位大臣都能感受到那股无形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