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靠换装系统伪装神女_分节阅读_第218节(1 / 2)

  然后张角就面色有点怪异的走出来,宣布开饭。

  现在娘娘庙里吃饭的人,比林久刚来的时候要多出十倍还不止,第一次施粥时用的那个缸早就不够用了。

  张老道士做主,让村里的丁壮上山砍树,做出来十个两人合抱粗的大木桶,每到饭点,这些木桶就会被一个一个抬进娘娘庙的主殿。

  等着吃饭的人拿着碗排着队,眼睁睁看着空空如也的木桶进去,装满热腾腾白粥的木桶被抬出来。

  今天跟往常都一样,吃食还是白粥榨菜,但又不太一样,因为这个点并不是往常的饭点。

  底下领饭的人对此多少都有点自己的解读和猜测,只是没有人敢说出来,也顾不上说。

  白粥榨菜当前,都只顾着埋头猛吃了。

  直到张角说,玄女娘娘怜惜众人长途跋涉辛苦,故而降下法旨,从今往后,每日施粥放饭,从一日两次,改为一日三次。

  玄女门下诸般信众,从一日两餐,改为一日三餐,由今而始,往后便依此规矩。

  今天放饭的这个点,便是往后的早餐了,除此之外,还有日当中天时的午饭,和日落西山之后的一顿晚饭。

  说这些话的时候张角甚至没用上术法,只因吃饭的时候实则是玄女庙里最安静的时候。

  乡民不懂什么是食不言寝不语,只是有老人说,玄女临凡赐饭,凡夫俗子便该加倍珍惜,吃饭的时候便只吃饭,要端庄要肃穆,要在心里礼赞玄女娘娘的恩德。

  倘若不这么做,恐怕便会折福,往后再也吃不上玄女娘娘赐下的好饭。

  这威胁直白,但是有用,从那之后吃饭的时候轻易无人讲话,后来周围村子里的人蜂拥向娘娘庙,但也都默默的接受了这条潜规则。

  是以至今吃饭的人足有三四千众,但娘娘庙内外,竟然鸦雀无声。

  张角话音落下之后,空气依然一片寂静,鸦雀无声。

  然而三秒钟之后,骤然爆发起来的喧嚣几乎冲散了天上的白云!

  就像不懂得食不言寝不语的规矩一样,乡民也不懂得什么是更符合人体生理健康的科学吃饭时段。

  这个时代生产力低下,村里大户人家一天也只吃两顿饭,而且也不是顿顿都能吃饱。

  逢上近些年这样不好的年景,有些人家更是一日只吃一顿饭,用稀得能照见人影的粥,骗骗肚子罢了。

  张角说,此世唯一不可解之症,名为饿病。

  在这个时代,饿是一种病。

  长久没东西吃会死,但长久只吃一点点东西,也会死。

  吃不饱就觉得饿,饿着饿着就没有力气,整日躺在床上闭着眼睛睡觉能多活几天,但也只是多活几天,眼睛闭着闭着,慢慢就睁不开了。

  人就这样死了,像一颗被风吹走的蓬草。

  在玄女娘娘临凡之前,像娘娘村这样的乡下地方,所谓的大户人家,吃的最好的东西也不过是豆饭。

  像这样雪白雪白的粥,有些人见过,更多人只是听说过,在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人看来,这不是一种饭,而是一种包治百病延年益寿的药。

  吃了白粥就不会死。

  吃了白粥就能长命百岁。

  玄女娘娘来了之后,这样的粥,他们一天能吃两顿,一次一大碗。

  而现在玄女娘娘说,跟着娘娘一起往北方去,这样的饭,一天能吃三顿。

  早上起来,眼睛还没睁开,就能喝上一大碗稠稠的白米粥,中午还能再喝一大碗,晚上还有一碗。

  倘若喝粥喝得口淡了——嘿,城里当官的大老爷才配说这种话,乡下谁敢说大米饭能吃到腻,定然要被人戳着脊梁骨骂上一句遭瘟该死的——

  但娘娘早已考量到了这一点,配粥一起吃的还有玉一样莹润的咸菜。

  纯咸,不带苦味。

  这辈子也没吃过这么好的饭,这辈子也没尝过这么好的盐啊!

  种地的乡下人是最贪婪狡猾卑贱的,只要喂饱他们的嘴,别说是北方,哪怕是地狱,他们也情愿追着,撵着,打也打不走,骂也骂不走的死跟着一起去。

  牙都掉光了的老头老太太,早该死在随便哪个破屋子的角落里了。

  这时候也颤巍巍跪在地上,大声赞颂玄女娘娘大恩大德,眼珠子咕噜噜转,什么鬼话都说得出来,只要能跟着玄女娘娘一起往北走。

  种地的乡下人是最可怜的,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到头不得闲,背早早就驼了,腰疼得站不起来,趴在地上也得侍弄那几亩可怜的瘦田。

  一辈子的血汗都淌进地里,但凡有一口吃的能糊住嘴,能不用眼睁睁看着老父老母生生饿死,生下来的孩儿,因无力喂养,从嗷嗷大哭到奄奄一息。

  谁又愿意背井离乡,跟着一个才来了不到一个月的玄女娘娘,一意北上。

  ……

  最后张角带着完整的三四千众一起上了路。

  娘娘村这一整个村子,连带着周边的几个村子,就此人去楼空。

  然后这个庞大的队伍,就像个巨型龙卷风一样,一路走,一路不停的吸进来。

  没办法,一天三顿饭,白粥和榨菜,这条件放在这个时代实在是太优越了。

  尽管因为杀了官差,一干人不方便走大路,而只能在地图上标出来的小路上回环曲折的走。

  但就像张角说的一样,玄女娘娘大慈大悲大恩大德,便如珠在匣中,也难掩光华。

  也就是因为一路上不走大路,小心掩藏行迹,不然此时队伍人数,估计很快就要突破万人的大关。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