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下乡调研319(2 / 2)
这是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是镇人民政府下属二级事业单位,机构规格未定级,无内设机构。
部门编制总数为3人,事业编制3人,事业在职3人。
其中主任叫孙有福,和鼎香楼的掌柜同名同姓,长得也比较喜庆。
听说徐朝阳要下乡做调研,孙有福有些诧异。
但他很快就掩饰好自己的情绪,拍着胸脯保证,一定听候差遣。
考虑到出行不便,徐朝阳打算有时间去县里买辆车。
现在嘛,只能向党政办公室做出申请,好在他提前向镇长和书记做过汇报,用车方面,对方也给予了便利。
徐朝阳和孙有福乘公车出行,一路上,对方都在向他讲解青山镇的基本情况。
全镇9个行政村,到目前为止,已经实现全面贯通道路。
“不过要是细分到村以下,那可就不敢保证了。”
“村以下还要分?”
徐朝阳有些好奇,这方面的具体情况,他还真不如别人知道的多。
孙有福侃侃而谈。
“您对此可能不太了解,实际情况是这样的。”
“虽然公社早已取消,可很多地方,农村户口的户籍落户地,还是要细分到某镇某村,某社,甚至某生产队,某户某号。”
“您往窗外看,那些住在山里的,就是我说的这种情况。”
孙有福对农村情况的确有着很深的认识,这证明他对自己的工作还是相当负责的。
徐朝阳大致明白了。
“人口分散不集中,难以管理和帮扶,所以青山镇发展不起来,也有地利不便的原因?”
“是啊,为此情况,上级领导也算是绞尽脑汁,恨不得愚公移,可这并不现实。”
孙有福实地走访过,有调查才有发言权。
徐朝阳继续问道:“那住在山上的人,出行的道路,谁来负责?”
孙有福如实告知。
“大部分是村民自筹,为了这事儿,部分群众还来闹过。”
“他们不理解,明明都是国家的人民,为什么城里的道路一再翻修,而自己,连便利出行都做不到?”
乡村,或者直观点,叫农村吧。
在很多人眼里,他们连基层都算不上,只能叫底层。
底层人民的生存现状,多数地方,就是如此残忍。
例如修路,都说要致富先修路。
可多数的实际情况是,他们根本享受不到该有的待遇。
修路,变成了“自愿”。
农村建设事业,居然成为了一种‘公益’,是要靠集体自觉和爱心来完成。
而地方上虽有补助和扶持,有些是百分之五十,有些是百分之七十。
可这些财政补贴,到底进了谁的腰包.......反正老百姓是一分没见着。
然后真到了修路的时候,就按每家每户的人头数自费集资。
有的家庭成员比较多,修一次路,起码要榨干他们半年,乃至一年的劳动收入。
青壮年在外打工,老人和孩子留守农村。
就都已经是这种情况了,还不忘在人家身上敲骨吸髓。
等到路修好了,道路就成了‘公有’,成了县级部门领导成绩单上的批红。
再由专门的人来装装护栏,做做样子。
嘿,就又是一笔亮眼的成绩。
真出了事也不怕,反正是村民自治嘛,跟领导们有什么关系呢。
这些事,孙有福说的不多,可能是不愿,也可能是不敢。
可徐朝阳心里却满是腻味,像是见到了一批最苦命的劳动者,在时的列车下,被活生生的碾压后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