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屠龙之书124(2 / 2)

聪明人自己看完这本书,基本上就对芯片的全产业链都能熟练掌握了。当然,还需要进行实践,然后就能上手操作。

而王浩然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王浩然写完这本教材,他就将之交给了校长刘先超过目。

刘先超看了这两本教材的稿子,他是狂喜不已啊!

“哈哈!浩然同志,这正是咱们急需的教材呀!”

“咱们京理工准备开设微电子系了,专门用来培养芯片人才!”

“我正发愁用什么教材呢,你这就把书给写出来了。”

“这两本教材留在我这里,我让专家们看看。让大家都提提意见。”

“如果没有什么意见,咱们就马上出版印刷。”

“当然,这么宝贵的教材,也可能只作为内部资料使用,而不公开发行。”

其实,在这个年代,有很多专业性的书籍压根就不公开出版的。

比如,钱雪森钱老曾经写的关于导弹的专业书籍,就只能作为内部机密资料去培训专业人才。任何学习这些书籍的人,都是国家高端人才,而且还要签署保密协议。

刘先超就把王浩然写的两本教材递交给上级审核。

上级主管部门见了这两本教材也是如获至宝,赶紧组织了国内最顶尖的专家综合评审。

这些专家里面,有顶尖的科学家,也有权威专业人士。

他们看完两本书,都是惊喜不已。

因为,这书写得太好了。

两本书里的内容干货满满,文字精炼,逻辑清晰,甚至连个错别字都没有。书的内容也是完全准确的。

任何人,只要智商正常的,认真学习完这两本书,都收获满满,经过实践,成为相关方面的专家没有一点问题。

这两本书简直就是大宝贝啊!

用“屠龙之书”来形容都不为过。

这么好的教材,一定要充分利用起来,要在大学里把相关的专业给开展起来。

上级部门商量之后,决定要在国内顶尖的高校的相关院系马上组织最好的学生进行培养。

而这两本教材,因为价值太大,暂时不能公开出版,只可内部交流使用。

审核的过程用了足足十多天的时间,最终在全国确定了16所高校来开设相关的专业。

其中,京理工排在第一位,清北和北航也在其中。

在王浩然写的教材被审核的过程中,王浩然已经在整合芯片生产线了。

他主持的这个芯片生产线的大课题到了1978年10月初,已经进行了5个多月。

在5个多月的时间里,几千名科研工作者全力以赴,总算是把所有的技术难关全部攻克了。

接下来,对于王浩然来说,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将所有的成果整合一个遍儿。

这个工作,也只能是由他带着大家一起做。

整合所有的成果就用了足足一个多月的时间。

整合完毕的时候,时间已经是来到了1978年的11月了。

而这个时候,王浩然写的两本教材已经在全国16所重点大学开设相关的专业进行培训。

王浩然现在则是希望能够尽快把芯片全产业链都给落地了。

只有全部落地,然后才能马上开始展开规模化生产。

龙国芯片才能迅速出人头地。

按照王浩然之前的设想,他是想要把芯片整个的产业链都放在长三角城市圈。

那儿水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交通运输也方便。

但这个设想要想落地,就必须得有上面的大领导支持。

......

于是,王浩然就被一辆红旗接到了领导办公的地方。

领导见了王浩然,满脸堆笑和他握手说道:“浩然同志,你们生产的那个国产的彩电,非常的好用,信号强,电视清晰,品质绝对一流!”

王浩然说:“感谢领导支持!咱们国产彩电目前已经安排了6条生产线,每条生产线全力开工,年产彩电可以达到130万台以上!应该是可以极大地缓解一下人民群众的需要的!”

“我的想法是,彩电这一块儿要想持续发展,各个企业一定要设立科研部门,不断地研究推出新的功能。”

“将来,咱们的芯片产线全力推进,开始规模量产之后,咱们的彩电也可以使用芯片!”

领导听了更加的开心。

他点点头说道:“彩电搞定了,还可以接着搞冰箱冰柜生产线、空调生产线,咱们要把家用电器这一块儿统统全都给融会贯通了。”

前世的时候,国内的知名家电企业其实都是通过从国外引进生产线。

引进生产线之后,一边生产,一边模仿着造新的生产线。

国内的家电产业基本上就是靠着这个方式发展起来,到了2000年的时候,国内的家电这个产业其实已经完全崛起,并开始碾压脚盆的家电企业了。

但王浩然觉得吧,既然自己穿越到了70年代,那就必须得把这个过程提前!

王浩然笑着说道:“冰箱这个产品其实也比较好制造的。”

“这个产品最关键的技术难点就是这么几个: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冷媒。”

领导一听,便笑着说道:“浩然你有没有兴趣搞一条国产的冰箱生产线呢?”

王浩然说:“我可以的,这没有问题。”

“不过,我今后的工作重心还是要放在另外一件任务上,那就是微型电脑。”

领导点点头说道:“我知道,这个事情你跟我说过。”

“那国产冰箱生产线就也由你来主持吧,你来指导,其他人按你的指导来研究,怎么样?”

王浩然点头同意了。

接下来,他才开始汇报芯片生产线布局的事情。

领导听完了汇报之后,点头说道:“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那就按照你的设想,把芯片的全产业链都放在长三角好了,以魔都和吴锡为核心,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链,这样的安排也方便通力合作。”

“这个事情,我会安排专人来配合你,当然,你的工作比较繁忙,你也可以写一个方案,让人按照这个方案来安排就是了。”

“我们一定要争取努力占据先进芯片生产的全产业链。”

王浩然赶忙致谢,说道:“谢谢领导,有您来推动,那我就放心了。”

“那我回头就写一个方案,您安排专人去推广安排吧。”

领导笑着拍了拍王浩然的肩说道:“浩然同志,你太客气了。”

“你为国做了这么多大贡献,该说感谢的人是我啊!”

“咱们的航天部门刚刚发射成功一枚新的火箭,那也有你的巨大功劳在啊!”

“不是你搞的单片机和传感器,我看这次发射没有那么顺利!”

王浩然又跟领导说了一会子话,他就告辞离开了。

因为,领导的公务实在是太繁忙了。

能抽出半个小时多点的时间见见王浩然已经很难得了。

王浩然回去之后他就马上亲自写了一份芯片产业链的整合落地方案。

他之前已经对整个长三角城市群做了一个调研。

他知道该如何安排芯片产业链的所有工序到合适的企业去。

这份整合落地方案写完,芯片产业落地长三角大会战指挥部也成立了。

总指挥是四机部的负责人郭伟阳,由郭伟阳亲自协调指挥这个事情。

为此,郭伟阳还专门过来京理工和王浩然做了一番深谈。

而王浩然则是将自己写的方案给了郭伟阳。

郭伟阳正在让人就产业链落地这个事情做调查呢。

他一看王浩然做的这个落地整合方案,不由得大吃一惊。

因为,这个方案做得实在是太详细了吧?

整个芯片产业链,那可是相当的庞大,足足有二十来个分支产业线。

想要恰到好处地安排好,让整个产业链能够合理配合,促进共同生产,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看了王浩然的这个方案,郭伟阳已经是基本上心中有数了。

“浩然同志,你这个方案做得实在是太好了啊!”

“有了你这个方案,咱们推行起来,那就快捷多了。”

王浩然微笑着说道:“谢谢领导肯定。”

“我希望安排在长三角的芯片全产业链能够尽快形成批量生产的能力。”

“这对咱们后续工业现代化的发展可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郭伟阳大手一挥说道:“浩然同志你这么用心,咱们也绝对不能拖你的后腿的,对不对?”

“这样吧,我们努力争取能够在半年之后开始用全新的芯片产业链开始大批量生产芯片产品!”

“你看可以吗?”

王浩然笑着说道:“如果真能如此,那可就太好了。”

“我这边接下来的工作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完成国产微型电脑的研究,另外一个是把所有家电几大件的生产线全都给搞出来!”

王浩然这话说得十分的豪迈!因为,他现在可以最大限度地整合京城科研圈的人才以及物质资源嘛!

ps:今日仍然只有6千余字一章,恳求大大们多支持一下吧,作者会努力万更的。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