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入股121(1 / 2)

日笨的文学奖项虽然多,但知名度和影响力,却非芥川奖和直木奖莫属。

由于芥川奖和直木奖的评选委员,全部来自文艺春秋出版社选定的评委。

这也让关于这两个奖项的公正性和作品风格选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

后世,不乏芥川奖和直木奖获奖者,隐射这两个奖项的公正性。

东野圭吾就干过这种事。

张旭对此则有自己的看法。

任何奖项的评选都难免受到评委个人偏好和时代背景的影响。

不管是日笨的芥川奖和直木奖,还是华国的文学奖,只要有人参与评选,不可能不带有人为因素进来。

只要评选出来的结果,能够经得起大众考验,那就不会有多大问题。

张旭获得芥川奖时,得到奖品是一只纪念手表加一百万円。

而直木奖的奖品同样是一只纪念手表加一百万円。

以后参加日笨文学界举办的活动,左右手各带一只手表,会不会被打?

张旭有些臭屁的想着。

“咚!咚!”

又是两声敲门声传来,这次金城麻斗和藤山幸史一起走了进来。

“藤山,你过来有事找我?”

这段时间藤山幸史一直在忙张旭安排的事情。

见到藤山幸史,张旭第一时间想到了工作。

“恭喜您,社长。”

藤山幸史笑呵呵的鞠了一躬,恭喜张旭获得直木奖。

随后开口说道,“社长,报纸上报道您获得直木奖之后,许多媒体找到我们,希望能够采访您。

我过来就是专门请示一下您,这些采访怎么安排?”

“可以安排一些采访,但不要过多影响我的正常工作。

况且,直木奖颁奖典礼尚未举办,我不好太过高调。”

张旭点点头,同意道。

参加直木奖评选就是为了获得更多曝光度。

现在既然确认获奖了,那么适当的曝光张旭是非常愿意的。

这样不仅能为他的小说带来销量上涨,还能间接的带动《周刊少年HAPPY》的销售。

“您说的不错,我们先安排一两家报纸做个简单的专访,其他的等颁奖典礼之后再安排。”

藤山幸史在这方面经验丰富,立刻按照张旭的安排回去与报纸衔接采访事宜。

“处长,你快看今天的《读卖新闻》。”

翁志飞正在办公室处理公务,刘同华急匆匆的拿着报纸冲了进来。

“有什么大新闻吗?”

翁志飞放下钢笔,询问道。

“直木奖......,张旭又获得了直木奖。”

刘同华激动的报纸挥舞的哗啦啦的响。

“是吗?报纸给我看看。”

翁志飞边说边从刘同华手里接过报纸。

快速地浏览完报纸上的信息,翁志飞也是满脸激动。

“芥川奖和直木奖,这两个日笨文学界最具盛名的奖项,全被咱们华国人得了一遍。

这么多年来,华国人第一次获得这两个奖项,这可是大新闻啊。”翁志飞感叹道。

“是啊,张旭太厉害了。”

“我立刻向大使汇报,给国内报喜。”翁志飞安排道,“你准备好新闻稿件,争取明天就在国内登上报纸头条。”

“我这联系张旭,取得第一手资料。”

刘同华答应道。

第二天,国内各大报纸纷纷报道了这一消息,标题醒目地写着“华国作家张旭荣获直木奖,华日文化交流结硕果”。

报道详细介绍了张旭的成就,以及他的作品在日笨文学界的影响力。

一时间《挪威的森林》引起国内文学爱好者的广泛关注。

许多读者纷纷跑到新华书店打听是否有《挪威的森林》销售。

也有一些读者开始关注张旭的作品,四处打听与之有关的作品。

燕京。

青年出版社。

“张旭在日笨得了直木奖,连带着《暗算》的销量都开始增长。”

王维灵笑呵呵的和主编万琛闲聊。

“大家一直说华国文学走向世界,可怎么走,以什么样的姿态走,一直没讨论出个结果来。

现在张旭的成就,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万琛点头赞同。”

这几年,随着改革开放的观念深入到各行各业,文学界也提出“华国文学走出国内,走向世界”的口号。

可以口号喊的响,真正实施起来,却十分困难。

文化根源、语言、审美等方面的差异,使得华国文学在国际舞台上的推广并不顺利。

张旭的成功,无疑为华国文学界提供了一个成功案例。

尤其是一些聪明人,从报道张旭获得直木奖的信息中,看到了无穷的商机。

“老王,让厂里把《青春畅想曲》封面换一下,名字改成《挪威的森林》,作者变成张旭。”

粤省某地一个校办印刷厂,厂长挥着手里的报纸,对副手说道。

“厂长,这合适吗?”副手有些犹豫。

“有什么不合适的?现在大家都在找张旭的书,我们只是满足市场需求。”

厂长满不在乎地说。

“可是,这本书的作者并不是张旭啊。”副手提醒道。

“管他呢,先印个几千本看看市场反应。”厂长一挥手,打断了副手的疑虑。

“那...那好吧。”副手虽然觉得这样做不妥,但最终还是服从了厂长的指示。

几天后,一本名为《挪威的森林》的书出现在了市场上,作者栏赫然写着“张旭”。

这本书的内容与真正的《挪威的森林》相去甚远,但封面设计却十分吸引人,很快就引起了一些不明真相的读者的注意。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