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天生我才203(1 / 2)

新的行动,已经到来?

上次的玉带溪之行,那些路途,可曾白走?

昭婷姐姐和刘立兴刘公子,他们如此迫不及待地投至刘大将军麾下,这又意味着什么呢?

眼前的这一部《马前课》,与他们的到来,会不会有着某种关联呢?

诚然,目前,那些与刘大将军对峙的力量,也不容小觑。只是,在最近这数十天的对峙之中,他们又有何感受呢?那绷得太紧的弦,实则更容易折断。有道是“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在这些日子里,刘大将军与他们所比拼的,更多的恐怕还是决心与意志……

“昭婷啊,”只听刘大将军这样说道,“看了这《马前课》,换做你,又作何打算呢?”

说着,将那一部《马前课》,向赵昭婷眼前,移了一下。

赵昭婷意识到,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还可以再翻看一下这本书的。

这样想着,她也就不急于回答,而是拿起那本书,往前翻了一下。

先是重新看了一下那“第三课”,一时若有所思,她又往前翻了一页——

第二课

火上有火,光烛中土。

称名不正,江东有虎。

证曰阳阴阳阳阴在卦为离。

凝神片刻之后,赵昭婷心念一动:这“火上有火”,就是一个“炎”字了!司马炎雄才大略,建立大晋,终结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也称得上“光烛中土”了吧?如果这种解释不算太离谱的话,那么,刚才刘大将军让我看的第三卦,显然就是当今的事情了。

是啊,一百年前,大晋宗庙社稷沦于敌手。在晋室衣冠南渡之际,江北的广大地区,政权林立,也算是“扰扰中原,山河无主”了。至于“二三其位”,大概也可以理解为各个皇帝就像走马灯一般地来了又去吧?当然,最为关键的那一句“羊终马始”,依然颇为费解。这一句中的“羊”和“马”,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如果将“马”理解为“司马氏”,那么,大致上也就可以理解为,“司马氏”开启了某个时代,而终结他们的,则是和“羊”连在一起的。只是,这是怎样的一只“羊”呢?而且,将“马”理解为“司马氏”,是不是过于牵强附会了呢?本朝衣冠南渡之初,也曾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其中的“王”,指的就是琅琊王氏了。如此说来,将“马”理解为“司马氏”,也算是有先例的,并非尽是无稽之谈。

这样的一部《马前课》,文字古奥简练,甚至有点模棱两可。因此,理解起来,也就不必过于拘泥……

这样想着,赵昭婷又把整部《马前课》,又大致翻阅了一下。

暗暗吸了一口长气之后,她不由得这样想道:大致说来,这《马前课》所说的,就是历代王朝盛衰兴亡之事。特别是,对于我们来说,前面的两课,早已经是历史故事了。

而自第四课开始到终篇,尽管也是云里雾里的,不过呢,大致上也可以肯定,所预测的,将是本朝以后的事情。哦,既然是这样,我们这一代人,再怎么说,也只是时代长路上的一个匆匆过客。这一点,刘大将军如何能够体会不出来呢?

既然是这样,那么,他让我作解,又是什么意思呢?

不难想象,在我和青儿到来之前,他就在琢磨这“马前课”了。而且,这本书,也不是这一两天才来到他手上的吧?这样看来,对于以后的行动,我们的刘大将军,早就是深思熟虑的了。他想着要让我先说,大概是要体会一下那种类似于“英雄所见略同”的感觉。此外,他权高位重,有些话语,似乎倒是不便于轻易说出口的……

“前些日子,”赵昭婷斟酌着字句,“每次从那宫城外面返回之时,属下,属下总有某种感觉,觉得那儿的气氛,有点日薄西山之感。这一切,该不该会有所改变呢?”

点了点头之后,刘大将军接过话语:“是啊,民间就有‘烂泥巴扶不上墙’的说法。再看看如今的宫阙之内,本相更是感慨、忧思不已了。平时我们所说起的社稷,其实是和天下苍生连在一起的。遥想百年之前,晋室不振,中原腹地生灵涂炭,多少人在烽火硝烟之中遭到灭顶之灾;多少人为了多见几天阳光,一路南迁,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又有多少人,即便是在衣冠南渡之后,也依然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日子……”

刘大将军这番话悲天悯人,道出了多少人的心声啊!

想起父母南迁前后先后撒手人寰,赵昭婷早已是潸然泪下。

再过了好一阵子,只听刘大将军这样说道:“本相出身寒微,对于底层百姓的疾苦,也算是深有了解吧?嗯,本朝衣冠南渡之初,曾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平心而论,当时的王谢庾桓等门阀士族,为宗庙社稷的稳固,出过大力。只是,前些年,也曾出现过桓玄篡位自立之事。若不是本相力挽狂澜,晋室早已不复存在。此外,人心思归,偏安于江南一隅,苟延残喘,绝非长久之计!本相也曾经多次率师北伐,也曾经收复过长安洛阳,然而,时至今日,这北伐大业,依然只能说是功败垂成!这一切,究竟又是什么缘故呢?”

暗暗地吸了一口凉气之后,赵昭婷心下雪亮:刘大将军抚今追昔,自然就是想让人知悉,如今的晋室,已然江河日下、不足为虑。是啊,王谢诸族已然衰微,而桓氏一族又有过篡位叛乱之举。

由此看来,时至今日,门阀士族也就日渐失去人心,不足以支撑、匡扶江山社稷了。而从前的东吴旧部,也有暗流涌动之势!在此情况下,刘大将军如若不能顺应民心,有所作为,江南大地上生民倒悬的那一幕,难保不会再次上演啊!

以前,对于孟夫子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说法,我也曾经觉得,似乎有点玄虚,离我们芸芸众生似乎远了点。到了如今这一刻,我还会这样想吗?

现如今,刘大将军内心最为真实的想法,到底是什么呢?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