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钺杖471(1 / 2)

第472章钺杖

等再次出现在众人眼前的袁绍,已经换了一副模样。

此时的他,穿着杏黄色的箭袖绸袍,外套西域珍宝锁子甲,腰系杏黄丝绦,头服武弁冠,额头上系着白色丧带,手上捏着那柄镶金嵌玉的马鞭,神情庄重严肃。

其这一副打扮自有说话。

袁氏秉承圣王舜之土德,自然衣杏黄,表明他要推翻炎汉之决心。同时额头上的白色丧带更是表明这一次,家仇国恨一并而举。

袁绍本就身材高大魁梧,前四十年良好的饮食和锻炼,使得他的仪容可称绝顶。此时一副戎装打扮,更是威严和气概。

袁绍龙行虎步,环视了一眼堂下的谋臣武吏,施然坐在了厅堂上。

他刚坐定,位居一列上首的文士就站了起来。

其人一绺胡须,面色敷粉,神色倨傲,开口就是:

“本初,如今各县人手已经回来,共得兵四千,此为兵册。”

说完,此人就要让人将案几一摞摞的兵册抬给袁绍。

袁绍挥手制止,笑道:

“不用,子远做事,我向来放心。这兵册后面就由子远掌管。没有你的谋划,哪能得此江淮劲兵?”

这个叫子远的士子,自矜一笑,对于袁绍的夸赞也就这样接了下来。

而对于此人的倨傲,无论是袁绍还是下面的同列们,皆已经习惯。

因为此人叫许攸,许子远。也是如今袁绍的谋主。

如果要概括袁绍的人生的话,在二十年前是他结庐养望的时期,后二十年是他宦游京都的时期。

他在京都的这些年,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在交友上可比他名义上的父亲还要厉害。他那名义上的父亲当年不过是为人解烦,而他袁绍却是领导潮流,救援党人,是真正的清流领袖。

而要说这个阶段中,他所交好友自不在少数,但唯有三人却关系重大。

第一个就是何颙。此人是南阳郡清流领袖,在很早的时候就追随党人领袖陈蕃、李膺、郭泰、贾彪。之后在党锢中,更是其中的中坚人物。在宦官大肆捕杀清流名士的时候,就是何颙一边隐姓埋名,一边周济党人。

袁绍当时因为受家族所累,其实并不能为党人所容。袁绍正是在何颙的帮助下,才在清流群体崭露头角。

而现在,袁绍更要依靠何颙,因为他现在仍在关东朝庭据有重位。正是靠着何颙的帮助,袁绍才能了解到关东朝庭的具体情况。

这一次,袁绍之所以不再蛰伏,就是因为何颙从京都来信,告诉袁绍如今关东朝庭在第三次崤函之战的疲软。

知道这一外部形势的变化,袁绍才下定决心起事。

如果说何颙是袁绍在上层的坚实盟友,那下一个人就是他在地方上最强力的盟友了。

此人就是兖州东平国寿张的大豪强张邈。

张邈之前一直寄居京都,也是在这一个时期,袁绍与他志同道合。他们皆看到天下不安,又到了豪杰用武的时候了。

本来张邈和他弟弟张超也是分工好的,由张邈在京都散财交结豪俊,让弟弟张超在老家振穷救急,招徕部曲。兄弟二人一上一下,以待时局之变。

从这点看,张氏兄弟可比袁绍、袁术两兄弟要亲密多了。

但这份分工在泰山军西出长勺后却中断了。随着泰山军在兖州东南部攻城掠地,这些人既能打,又得民心,很快就攻入到了东平国。

当时张超已经战败,其人是靠着潜渡汶水才捡回来一条命的。

张超在回到寿张后,一连给京都的兄长写了十二道急书,让他回寿张主持局面。

张邈收到信后,再无法在京都高歌酒会,连夜奔回了寿张。

但命运给张氏兄弟开了个玩笑。

就在张氏兄弟尽起族兵准备和泰山军鱼死网破的时候,泰山军却突然转道了,他们北过济水,去了东郡。

至此,张邈知乱世已至,便陆续开始兼并附近的宗贼党贼。到现在,其势力已经扩张到了陈留一带。

后来关东朝庭也尊重张邈的实力,授其陈留太守的位置。

至此,寿张张氏这个盘踞在河济一带的大豪强,一跃洗白为汉室的实力派大吏。

但张邈却两头下注,在和汝阳的袁绍取得联系后,就不断资助其甲械军备。

可以说,如今袁绍的大部分甲兵都是张邈资助的。

但以上二人皆是利益相合,只有第三人,也就是眼前的许攸却不同。

袁绍与他的关系就如昔日光武和邓禹的关系。

相交于京都,共患于乱世。想来日后必成一段佳话。

说实话,袁绍的脾气不是多好。以前曹操和张邈得罪他个什么事,他都要记很久,更不用说许攸这样倨傲的人了。

但袁绍却能容许攸,就是因为许攸是个真正有能力,有谋略的大才。

在京都的时候,许攸就为他常为赞画,是袁绍不可缺少的智囊。更不用说,在甲子事变的时候,是许攸突然醒悟忙奔来找到袁绍,他才活着逃出京都。

而现在,靠着许攸的谋划,又为袁绍解决了一个大事。

原来,袁绍一直愁兵。

但其实他也不缺兵,因为就他所知,光李典背后的乘氏李氏就是部曲万人的强大宗族。

而追随他袁绍南下汝阳的豪强将吏们又何止是李典一人?

论亲族,他有高干、高柔、李宣。论元从,他有韩猛、淳于琼。论武勇,有文丑、张郃、鞠义。论豪势,又有李整、应劭、李通、陈恭。论带兵,又有李观、梁盛、令狐建等南军吏士。

再论大族同盟,又有周昕、周昂、周湡三兄弟,臧洪、陈容等。

更不用说堂下这些出自汝颍的名士们,如许攸、逢纪、郭嘉、张导、陈琳、荀谌、辛评等。

这里面哪一个不能为他袁绍招徕一份兵?

但这些人的兵他袁绍不敢要。因为如今他主不强,枝再强下去,那谁是主?谁是枝?

而这些看好袁绍的汝颍名士们也正是看到袁绍的这种顾虑,才不言发族中部曲来支应袁绍。

但现在问题来了,不靠手下背后的家族,那袁绍的兵怎么来?

这个时候,就是许攸为其解烦了。

他告诉袁绍,汝南境内正有一支强兵,只是可惜其主不能用,乃是天授给袁绍的起兵之基。

这支兵正是邓当他们这些复民户。

许攸一开始也不知道有这支兵力的存在的。毕竟汝南大乱的时候,他和袁绍还在京都呢。他是回到汝阳后,在县内的册籍上看到了有这批人。

之后许攸多方打听才得知,原来当年王允竟然手里是有一支强兵的,只是可惜后来被他自己给解散了。

许攸还弄不明白的是,现在王允又回豫州主政,怎么不再将这批人江淮兵再复用呢?

但许攸哪知道王允这个人的迂腐呢?

名士士大夫的傲慢已经浸润在王允的骨子里了。之前迫不得已,他才对这些江淮流民折节下腰。现在他都贵为一州刺史,还要用得着这些人?

但不管王允,许攸知道这批江淮兵就是袁绍起兵的关键了。

于是,为了谋得这批复民户,许攸和袁绍谋划了一系列的事情。

事情的开端是借王允要从汝南调发军粮来做手脚。当各地的转输任务都派给下面各县的时候,已经和袁绍沟通好的各县吏们就会将这份劳役全部摊派给当地的复民户。

这些县吏非常乐意和袁绍合作。

一方面是这些汝南各县县吏都是地头蛇,都或多或少受袁氏的恩德。而这些关系他袁绍统统都清楚。

所以袁绍只用着书信就将汝南各县的人情给打点好了。

不过各县吏之所以帮袁绍,除了确实有恩在,还有利益在。

正如富陂王功曹一样,这些各县县吏都或多或少贪墨了一大批军粮。这两年汝南供应京都的军需,如山海般庞大的钱粮从这些县吏的手上而过,你说这些人能忍住不贪?

本来大家都贪,那大家都没罪。但现在你王允却非要搞什么核查,这就是破坏了汝南地方上的利益了。

那就不能不怪他们了。

于是,如王功曹等人就和袁绍合谋好了。当这些复民户带着军粮转输平舆,就由袁绍派人在路上将之劫杀。

而按照汉律,转输过程中一应的损耗皆会由劳役户承担。换句话说,这批损失的军粮就会由这些复民户给承担掉。

这里面,各县县吏自然会将这两年贪墨的军粮一股脑都甩在这次转输上,好平掉帐目。任日后谁来查,都查不出个问题。

但这么一大笔数字压在这些复民户上,他们只能破家。

到时候这些复民户就要将辛苦两年耕作的熟田卖于县里,甚至自己都要卖身为奴典当。

再之后,就会由各县豪吏们买下这些田土,然后由袁绍买下这些复民户。

到时候,这些复民户会恨谁?

他们只会恨昔日的将主,现在的豫州刺史王允。

不是他要派这次军役,他们会家破人亡?

这个过程中,各县吏平了帐,又吃下了一大批田宅,还和袁绍再次建立了联系。他们这些地头蛇也会比对,相比于王允,袁绍更被他们看好。

而袁绍呢?既给下面的豪强手下们展现了袁氏在汝南的人脉实力,让其归心。又得了一大批训练有素,充满怨恨的江淮兵。

有此为基,加上袁氏的数代积累和其盟友们的支持,袁绍的兵力将会急速膨胀。

现在是五千,等拿下汝南就是两万,再拿下豫州,得兵十万又岂是难事?

可以说,现在的袁绍终于有了大业的根基了。

当然,这个过程中,最惨的就是这些复民户。他们被来回的算计和利用,被欺骗到祸害他们袍泽的凶魁手下卖命。

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加讽刺的吗?

但这就是乱世啊。即便祈求一土存身都是不可得的,即便想掌握自己片刻的命运,都不可得。

当然,现在厅堂内的所有人,没人在乎那四千多的江淮兵,他们只称赞着面前的许攸。

许攸的这一系列操作和谋划,不是对大汉基层吏治了解非常深刻的,都做不出这样的局来。

而到今日,许攸的谋划成功了。那四千多名江淮复民户在成为袁氏的徒隶后,再一次拿起了武器,恢复了战阵。

现在这四千人并千人的袁氏本家部曲就布置在汝阳城内。只待袁绍命令,就可举兵竖旗起事。

所以袁绍这一次就是动员大会,是他举兵复仇的最后一次大宴。

看着下面文武济济,再想着手上五千锐兵。

袁绍赞许地看了一眼边上的许攸,暗道:

“能做成这样的大事,就是骄傲一点又如何呢?”

见时机都差不多了,袁绍对侧市喊了一声:

“请斧钺、节杖。”

随着袁绍一声令下,两队甲兵从侧廊进来。

其中为首的韩猛手里拿着一面斧钺,后面的李典举着一根八尺的节杖。

看到这两个东西,在场人皆惊呼出声。

因为这两样东西,可太不该出现在这里了。

其中那把饰金大斧,是国家专为赐予出征大将,代表皇帝征伐四方,有不经禀奏即可诛杀违令军将的权柄。而那根八尺牦尾节杖,是司隶校尉威权的汉节。

这两样东西怎么会在袁绍手里。

在场的如郭嘉这样的,其实已经猜出袁绍的打算了。他们心中对袁绍的认可又更深了一层。

果然,当这两样东西出现在所有人面前后,袁绍痛苦流涕,却不说话。

这时候,许攸问道:

“主公,何故哭泣?”

袁绍悲戚道:

“我哭这天下板荡,衣冠丧乱。”

“我哭这奸臣当国,忠臣灭门。”

袁绍赤红着双眼对众人道:

“日有升落,月有圆缺。如今汉室正逢百年未有之大乱,东有蛾贼流毒,西有羌狄变乱,四方境内盗贼蜂起。前者王师屡出,覆亡相继,如今却父子相对,同室操戈。我家本累世受恩,义同休戚,自当为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但祸乱从来生内,败亡自举厅堂。何进本贩猪屠狗之徒,藉外戚之势,忝朝堂之上,不思报恩敉乱,却挟幼主而令天下,威福自己,赏罚无章,不臣之迹,暴于行路。可怜我袁氏一门众,帮扶幼主,皆死于金殿。我家尚且如此,何问在场诸君?”

说完这些,袁绍起身下来,左持斧钺,右执节杖,悲痛道:

“想我出奔前,私面天子。天子知我袁氏之忠,痛斥何进为梁冀之辈。亲赐我斧钺节杖,让我回乡起兵。绍汗颜,力薄气小,不能救天子于水火。每每念此,绍皆面北而泣,恨不能早起义兵。”

“幸诸君用命,如今虎贲并齐,我今我欲起义兵,兴赴京师,内除君侧,外清逆乱。敢问诸君,与我一道向西否?”

在场文武,尽皆站起,高呼:

“愿随主公,兴义兵,伐不臣,匡扶汉室,还于太平。”

共和三年,二月。袁绍起兵于汝阳,一时汝南震动,各县豪强各杀长官以应之。旬月,袁绍尽得汝南地,天下侧目。

许攸还弄不明白的是,现在王允又回豫州主政,怎么不再将这批人江淮兵再复用呢?

但许攸哪知道王允这个人的迂腐呢?

名士士大夫的傲慢已经浸润在王允的骨子里了。之前迫不得已,他才对这些江淮流民折节下腰。现在他都贵为一州刺史,还要用得着这些人?

但不管王允,许攸知道这批江淮兵就是袁绍起兵的关键了。

于是,为了谋得这批复民户,许攸和袁绍谋划了一系列的事情。

事情的开端是借王允要从汝南调发军粮来做手脚。当各地的转输任务都派给下面各县的时候,已经和袁绍沟通好的各县吏们就会将这份劳役全部摊派给当地的复民户。

这些县吏非常乐意和袁绍合作。

一方面是这些汝南各县县吏都是地头蛇,都或多或少受袁氏的恩德。而这些关系他袁绍统统都清楚。

所以袁绍只用着书信就将汝南各县的人情给打点好了。

不过各县吏之所以帮袁绍,除了确实有恩在,还有利益在。

正如富陂王功曹一样,这些各县县吏都或多或少贪墨了一大批军粮。这两年汝南供应京都的军需,如山海般庞大的钱粮从这些县吏的手上而过,你说这些人能忍住不贪?

本来大家都贪,那大家都没罪。但现在你王允却非要搞什么核查,这就是破坏了汝南地方上的利益了。

那就不能不怪他们了。

于是,如王功曹等人就和袁绍合谋好了。当这些复民户带着军粮转输平舆,就由袁绍派人在路上将之劫杀。

而按照汉律,转输过程中一应的损耗皆会由劳役户承担。换句话说,这批损失的军粮就会由这些复民户给承担掉。

这里面,各县县吏自然会将这两年贪墨的军粮一股脑都甩在这次转输上,好平掉帐目。任日后谁来查,都查不出个问题。

但这么一大笔数字压在这些复民户上,他们只能破家。

到时候这些复民户就要将辛苦两年耕作的熟田卖于县里,甚至自己都要卖身为奴典当。

再之后,就会由各县豪吏们买下这些田土,然后由袁绍买下这些复民户。

到时候,这些复民户会恨谁?

他们只会恨昔日的将主,现在的豫州刺史王允。

不是他要派这次军役,他们会家破人亡?

这个过程中,各县吏平了帐,又吃下了一大批田宅,还和袁绍再次建立了联系。他们这些地头蛇也会比对,相比于王允,袁绍更被他们看好。

而袁绍呢?既给下面的豪强手下们展现了袁氏在汝南的人脉实力,让其归心。又得了一大批训练有素,充满怨恨的江淮兵。

有此为基,加上袁氏的数代积累和其盟友们的支持,袁绍的兵力将会急速膨胀。

现在是五千,等拿下汝南就是两万,再拿下豫州,得兵十万又岂是难事?

可以说,现在的袁绍终于有了大业的根基了。

当然,这个过程中,最惨的就是这些复民户。他们被来回的算计和利用,被欺骗到祸害他们袍泽的凶魁手下卖命。

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加讽刺的吗?

但这就是乱世啊。即便祈求一土存身都是不可得的,即便想掌握自己片刻的命运,都不可得。

当然,现在厅堂内的所有人,没人在乎那四千多的江淮兵,他们只称赞着面前的许攸。

许攸的这一系列操作和谋划,不是对大汉基层吏治了解非常深刻的,都做不出这样的局来。

而到今日,许攸的谋划成功了。那四千多名江淮复民户在成为袁氏的徒隶后,再一次拿起了武器,恢复了战阵。

现在这四千人并千人的袁氏本家部曲就布置在汝阳城内。只待袁绍命令,就可举兵竖旗起事。

所以袁绍这一次就是动员大会,是他举兵复仇的最后一次大宴。

看着下面文武济济,再想着手上五千锐兵。

袁绍赞许地看了一眼边上的许攸,暗道:

“能做成这样的大事,就是骄傲一点又如何呢?”

见时机都差不多了,袁绍对侧市喊了一声:

“请斧钺、节杖。”

随着袁绍一声令下,两队甲兵从侧廊进来。

其中为首的韩猛手里拿着一面斧钺,后面的李典举着一根八尺的节杖。

看到这两个东西,在场人皆惊呼出声。

因为这两样东西,可太不该出现在这里了。

其中那把饰金大斧,是国家专为赐予出征大将,代表皇帝征伐四方,有不经禀奏即可诛杀违令军将的权柄。而那根八尺牦尾节杖,是司隶校尉威权的汉节。

这两样东西怎么会在袁绍手里。

在场的如郭嘉这样的,其实已经猜出袁绍的打算了。他们心中对袁绍的认可又更深了一层。

果然,当这两样东西出现在所有人面前后,袁绍痛苦流涕,却不说话。

这时候,许攸问道:

“主公,何故哭泣?”

袁绍悲戚道:

“我哭这天下板荡,衣冠丧乱。”

“我哭这奸臣当国,忠臣灭门。”

袁绍赤红着双眼对众人道:

“日有升落,月有圆缺。如今汉室正逢百年未有之大乱,东有蛾贼流毒,西有羌狄变乱,四方境内盗贼蜂起。前者王师屡出,覆亡相继,如今却父子相对,同室操戈。我家本累世受恩,义同休戚,自当为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但祸乱从来生内,败亡自举厅堂。何进本贩猪屠狗之徒,藉外戚之势,忝朝堂之上,不思报恩敉乱,却挟幼主而令天下,威福自己,赏罚无章,不臣之迹,暴于行路。可怜我袁氏一门众,帮扶幼主,皆死于金殿。我家尚且如此,何问在场诸君?”

说完这些,袁绍起身下来,左持斧钺,右执节杖,悲痛道:

“想我出奔前,私面天子。天子知我袁氏之忠,痛斥何进为梁冀之辈。亲赐我斧钺节杖,让我回乡起兵。绍汗颜,力薄气小,不能救天子于水火。每每念此,绍皆面北而泣,恨不能早起义兵。”

“幸诸君用命,如今虎贲并齐,我今我欲起义兵,兴赴京师,内除君侧,外清逆乱。敢问诸君,与我一道向西否?”

在场文武,尽皆站起,高呼:

“愿随主公,兴义兵,伐不臣,匡扶汉室,还于太平。”

共和三年,二月。袁绍起兵于汝阳,一时汝南震动,各县豪强各杀长官以应之。旬月,袁绍尽得汝南地,天下侧目。

许攸还弄不明白的是,现在王允又回豫州主政,怎么不再将这批人江淮兵再复用呢?

但许攸哪知道王允这个人的迂腐呢?

名士士大夫的傲慢已经浸润在王允的骨子里了。之前迫不得已,他才对这些江淮流民折节下腰。现在他都贵为一州刺史,还要用得着这些人?

但不管王允,许攸知道这批江淮兵就是袁绍起兵的关键了。

于是,为了谋得这批复民户,许攸和袁绍谋划了一系列的事情。

事情的开端是借王允要从汝南调发军粮来做手脚。当各地的转输任务都派给下面各县的时候,已经和袁绍沟通好的各县吏们就会将这份劳役全部摊派给当地的复民户。

这些县吏非常乐意和袁绍合作。

一方面是这些汝南各县县吏都是地头蛇,都或多或少受袁氏的恩德。而这些关系他袁绍统统都清楚。

所以袁绍只用着书信就将汝南各县的人情给打点好了。

不过各县吏之所以帮袁绍,除了确实有恩在,还有利益在。

正如富陂王功曹一样,这些各县县吏都或多或少贪墨了一大批军粮。这两年汝南供应京都的军需,如山海般庞大的钱粮从这些县吏的手上而过,你说这些人能忍住不贪?

本来大家都贪,那大家都没罪。但现在你王允却非要搞什么核查,这就是破坏了汝南地方上的利益了。

那就不能不怪他们了。

于是,如王功曹等人就和袁绍合谋好了。当这些复民户带着军粮转输平舆,就由袁绍派人在路上将之劫杀。

而按照汉律,转输过程中一应的损耗皆会由劳役户承担。换句话说,这批损失的军粮就会由这些复民户给承担掉。

这里面,各县县吏自然会将这两年贪墨的军粮一股脑都甩在这次转输上,好平掉帐目。任日后谁来查,都查不出个问题。

但这么一大笔数字压在这些复民户上,他们只能破家。

到时候这些复民户就要将辛苦两年耕作的熟田卖于县里,甚至自己都要卖身为奴典当。

再之后,就会由各县豪吏们买下这些田土,然后由袁绍买下这些复民户。

到时候,这些复民户会恨谁?

他们只会恨昔日的将主,现在的豫州刺史王允。

不是他要派这次军役,他们会家破人亡?

这个过程中,各县吏平了帐,又吃下了一大批田宅,还和袁绍再次建立了联系。他们这些地头蛇也会比对,相比于王允,袁绍更被他们看好。

而袁绍呢?既给下面的豪强手下们展现了袁氏在汝南的人脉实力,让其归心。又得了一大批训练有素,充满怨恨的江淮兵。

有此为基,加上袁氏的数代积累和其盟友们的支持,袁绍的兵力将会急速膨胀。

现在是五千,等拿下汝南就是两万,再拿下豫州,得兵十万又岂是难事?

可以说,现在的袁绍终于有了大业的根基了。

当然,这个过程中,最惨的就是这些复民户。他们被来回的算计和利用,被欺骗到祸害他们袍泽的凶魁手下卖命。

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加讽刺的吗?

但这就是乱世啊。即便祈求一土存身都是不可得的,即便想掌握自己片刻的命运,都不可得。

当然,现在厅堂内的所有人,没人在乎那四千多的江淮兵,他们只称赞着面前的许攸。

许攸的这一系列操作和谋划,不是对大汉基层吏治了解非常深刻的,都做不出这样的局来。

而到今日,许攸的谋划成功了。那四千多名江淮复民户在成为袁氏的徒隶后,再一次拿起了武器,恢复了战阵。

现在这四千人并千人的袁氏本家部曲就布置在汝阳城内。只待袁绍命令,就可举兵竖旗起事。

所以袁绍这一次就是动员大会,是他举兵复仇的最后一次大宴。

看着下面文武济济,再想着手上五千锐兵。

袁绍赞许地看了一眼边上的许攸,暗道:

“能做成这样的大事,就是骄傲一点又如何呢?”

见时机都差不多了,袁绍对侧市喊了一声:

“请斧钺、节杖。”

随着袁绍一声令下,两队甲兵从侧廊进来。

其中为首的韩猛手里拿着一面斧钺,后面的李典举着一根八尺的节杖。

看到这两个东西,在场人皆惊呼出声。

因为这两样东西,可太不该出现在这里了。

其中那把饰金大斧,是国家专为赐予出征大将,代表皇帝征伐四方,有不经禀奏即可诛杀违令军将的权柄。而那根八尺牦尾节杖,是司隶校尉威权的汉节。

这两样东西怎么会在袁绍手里。

在场的如郭嘉这样的,其实已经猜出袁绍的打算了。他们心中对袁绍的认可又更深了一层。

果然,当这两样东西出现在所有人面前后,袁绍痛苦流涕,却不说话。

这时候,许攸问道:

“主公,何故哭泣?”

袁绍悲戚道:

“我哭这天下板荡,衣冠丧乱。”

“我哭这奸臣当国,忠臣灭门。”

袁绍赤红着双眼对众人道:

“日有升落,月有圆缺。如今汉室正逢百年未有之大乱,东有蛾贼流毒,西有羌狄变乱,四方境内盗贼蜂起。前者王师屡出,覆亡相继,如今却父子相对,同室操戈。我家本累世受恩,义同休戚,自当为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但祸乱从来生内,败亡自举厅堂。何进本贩猪屠狗之徒,藉外戚之势,忝朝堂之上,不思报恩敉乱,却挟幼主而令天下,威福自己,赏罚无章,不臣之迹,暴于行路。可怜我袁氏一门众,帮扶幼主,皆死于金殿。我家尚且如此,何问在场诸君?”

说完这些,袁绍起身下来,左持斧钺,右执节杖,悲痛道:

“想我出奔前,私面天子。天子知我袁氏之忠,痛斥何进为梁冀之辈。亲赐我斧钺节杖,让我回乡起兵。绍汗颜,力薄气小,不能救天子于水火。每每念此,绍皆面北而泣,恨不能早起义兵。”

“幸诸君用命,如今虎贲并齐,我今我欲起义兵,兴赴京师,内除君侧,外清逆乱。敢问诸君,与我一道向西否?”

在场文武,尽皆站起,高呼:

“愿随主公,兴义兵,伐不臣,匡扶汉室,还于太平。”

共和三年,二月。袁绍起兵于汝阳,一时汝南震动,各县豪强各杀长官以应之。旬月,袁绍尽得汝南地,天下侧目。

许攸还弄不明白的是,现在王允又回豫州主政,怎么不再将这批人江淮兵再复用呢?

但许攸哪知道王允这个人的迂腐呢?

名士士大夫的傲慢已经浸润在王允的骨子里了。之前迫不得已,他才对这些江淮流民折节下腰。现在他都贵为一州刺史,还要用得着这些人?

但不管王允,许攸知道这批江淮兵就是袁绍起兵的关键了。

于是,为了谋得这批复民户,许攸和袁绍谋划了一系列的事情。

事情的开端是借王允要从汝南调发军粮来做手脚。当各地的转输任务都派给下面各县的时候,已经和袁绍沟通好的各县吏们就会将这份劳役全部摊派给当地的复民户。

这些县吏非常乐意和袁绍合作。

一方面是这些汝南各县县吏都是地头蛇,都或多或少受袁氏的恩德。而这些关系他袁绍统统都清楚。

所以袁绍只用着书信就将汝南各县的人情给打点好了。

不过各县吏之所以帮袁绍,除了确实有恩在,还有利益在。

正如富陂王功曹一样,这些各县县吏都或多或少贪墨了一大批军粮。这两年汝南供应京都的军需,如山海般庞大的钱粮从这些县吏的手上而过,你说这些人能忍住不贪?

本来大家都贪,那大家都没罪。但现在你王允却非要搞什么核查,这就是破坏了汝南地方上的利益了。

那就不能不怪他们了。

于是,如王功曹等人就和袁绍合谋好了。当这些复民户带着军粮转输平舆,就由袁绍派人在路上将之劫杀。

而按照汉律,转输过程中一应的损耗皆会由劳役户承担。换句话说,这批损失的军粮就会由这些复民户给承担掉。

这里面,各县县吏自然会将这两年贪墨的军粮一股脑都甩在这次转输上,好平掉帐目。任日后谁来查,都查不出个问题。

但这么一大笔数字压在这些复民户上,他们只能破家。

到时候这些复民户就要将辛苦两年耕作的熟田卖于县里,甚至自己都要卖身为奴典当。

再之后,就会由各县豪吏们买下这些田土,然后由袁绍买下这些复民户。

到时候,这些复民户会恨谁?

他们只会恨昔日的将主,现在的豫州刺史王允。

不是他要派这次军役,他们会家破人亡?

这个过程中,各县吏平了帐,又吃下了一大批田宅,还和袁绍再次建立了联系。他们这些地头蛇也会比对,相比于王允,袁绍更被他们看好。

而袁绍呢?既给下面的豪强手下们展现了袁氏在汝南的人脉实力,让其归心。又得了一大批训练有素,充满怨恨的江淮兵。

有此为基,加上袁氏的数代积累和其盟友们的支持,袁绍的兵力将会急速膨胀。

现在是五千,等拿下汝南就是两万,再拿下豫州,得兵十万又岂是难事?

可以说,现在的袁绍终于有了大业的根基了。

当然,这个过程中,最惨的就是这些复民户。他们被来回的算计和利用,被欺骗到祸害他们袍泽的凶魁手下卖命。

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加讽刺的吗?

但这就是乱世啊。即便祈求一土存身都是不可得的,即便想掌握自己片刻的命运,都不可得。

当然,现在厅堂内的所有人,没人在乎那四千多的江淮兵,他们只称赞着面前的许攸。 许攸的这一系列操作和谋划,不是对大汉基层吏治了解非常深刻的,都做不出这样的局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