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五章 为他人做嫁衣?张硕:一天完成研究!166(2 / 2)

大型实验偏差分析算法,本来就是张硕力主研究出来的,他以自己的研究的理论支持cp组的实验,他去了甚至不能说受邀,而是半个东道主了。

“下个月初,对吧?严明教授联系过我,应该会去。”

“那就好,到时候一起去。”杨海峰和张硕约定好以后,说起了相关联的一件事,“你注意国内新闻了吗?有关计算中心数据信息的讨论。”

“什么新闻?”

张硕还真不知道,他一天都在做研究,根本没有关注新闻问题。

“这个我知道。”

孙兴利忽然开口道,“舆论上批评说,计算中心不应该共享数据。”

“为什么?”张硕听的一愣。

大型实验偏差分析算法确实是计算中心独有的,不共享数据的话一般是牵扯到应用,理论研究方向保密性并不高,也没什么意义。

为什么要这样做?

“因为成果都是国外的!”孙兴利道,“我看到好多人讨论,好多国外的学者根据数据研究出了一些东西,还公开发表了论文,国内这方面就很少。”

杨海峰接着说道,“我看了好几篇研究,都是那种看着就很假,但也没有办法证否的研究。”

他说起了看过的几个理论研究论文。

现在国际上已经有一些理论物理学家,针对计算中心发布的大型实验偏差分析算法的数据进行研究并发表了相关的论文。

“有一种研究认为,之所以出现偏差,是粒子碰撞不完善导致的统计问题。”

可以想象两个球体碰撞,如果不是正面的碰撞,就只是边缘接触了一下,碰撞自然是不完全的,后续数据统计就会受到影响。

杨海峰继续道,“还有一种研究是以空间维度来解释这个问题,认为有大量极为微小的粒子跳转进入到第五维空间。”

“这就造成了统计偏差。”

张硕一时间都不知该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空间维度是一个带有些‘玄幻’色彩的物理内容,但还是有很多理论物理学家相信高维度空间的存在,只要相信高维度空间存在,粒子对撞实验中微小粒子进入其他维度空间就存在可能。

从物理和数学角度上来说,高维空间的存在永远都无法否证,区别只是相信还是不相信。

“还有一种说法是复合型偏离,可以理解为大粒子的影响,就像是小型实验偏差分析中出现的粒子空白区域,可以理解为大粒子的阻挡作用。”

杨海峰说着摇头,“这个解释实在有些离谱,但竟然发表在了物理学刊上,论文作者是剑桥大学的教授。”

他连续说了好几种研究。

张硕问道,“都是国外学者的研究吗?”

“对,都是发表在有一定影响力的物理期刊上。”杨海峰道,“这就是问题。”

“在基础物理方向上,国外学者的名气更大,研究投稿也更容易通过,因为是理论物理的研究,而且是全新的未知现象,他们甚至都不需要什么严格的证明,只要冒出个想法就可以发表出来。”

“国内的情况不一样,我们的研究的投稿必须要有完善的数学逻辑,或者个人有一定影响力。”

杨海峰道,“我也针对做了研究,但根本不完善。”

“舆论上说的就是这个问题,计算中心发布了数据以后,就感觉好像都是国外学者在研究,发表了一篇又一篇的论文,国内到现在还很少见,更不用说在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了。”

他说的就是发表难度不同的问题。

如果做对比的话,国内学者发表论文的数量在全世界是排名第一的,但也要分领域、分影响力,理论物理领域,国内发表的论文数量并不占优势,甚至说有很大的劣势。

理论物理领域,国内的知名学者数量很少,他们要把理论物理研究论文发在二区以上的物理期刊上,难度要比国外知名学者高很多。

这就是问题所在。

当高能所计算中心发布了数据以后,还没过多久就感觉国外已经有了很多的研究成果,而国内相关的研究数量非常稀少。

新闻讨论的就是这个问题,计算中心发布了数据,好像成了国外学者的物理盛宴,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就好像是为别人做了嫁衣。

这就是舆论讨论的内容。

既然大部分研究都出自于国外学者,那么就干脆不要再共享数据,或者是只把数据提供给国内学者。

张硕听罢点评了句,“国内有影响力的物理期刊太少了,有成果都往国外投,这种事也是正常的。”

他旋即道,“但研究是否正确,不看论文数量吧?不管发布的论文数量再多,粒子对撞实验中蕴含的未知物理现象也不会有变化。”

“实验研究还在继续,分析也还在继续,发表的数量再多,最终只会有一种理论是正确的。”

他说着笑道,“杨院士,我也对这个问题也进行了研究,并且已经有了一定的成果。刚才正在整理资料,准备投稿给jhep(《高能物理学杂志》)。”

“你说起这个问题,我要再考虑考虑,是不是投稿到国内杂志。”

“投什么国内杂志!”

杨海峰顿时给了否定,他摇头道,“有研究成果就往国际龙头顶杆,能发顶刊就发顶刊,不要受到国内舆论的影响。发一个国内没影响力的杂志,根本没有人注意到,有什么意义?”

“虽然国际上相关的研究有很多,但真正公认的顶刊还没有发表过相关的研究,如果你能发第一篇,那才能够把情况扭转过来!”

“国内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少,可不是一天两天能解决的……”

杨海峰说着忽然反应过来问道,“你什么时候做的研究?成果够得上投jhep?”

“昨天分析了一下计算中心发布的数据,可能够的上吧。”

“……”

杨海峰一时间不知该说什么,昨天做的分析,今天就有了成果,还想投一个高能物理的顶刊?

这听起来过于离谱了。

他对于研究内容不报抱什么希望,大概张硕说‘可能够得上’,确实是‘可能’。

他还是点评了一句,“如果是你……jhep,应该会考虑给通过吧?你在上面发过论文。”

他的意思就是张硕的个人影响力很大,尤其是高能物理领域,即便是研究内容差一些,jhep可能也会给论文通过。

张硕并没有解释太多,他总不可能说自己在数据发布之前就完成了研究吧?

一天完成研究,也是超乎预料的顺利。

整个研究过程就是按部就班的做统数据统计、做计算,感觉就像是解一个复杂的数学题目,解题过程都已经在脑子里,要做的只是写出来而已。

所以研究就完成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