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富贵长久39(1 / 2)
九九重阳,西苑兔儿山。
遵循旧例,朱翊钧与两宫等人在此处登高踏秋。
小山不高,四处皆建有殿宇,山腰处有水阍通着流水,绕过两亭,流入山南石池。
给人一种秋高气爽,夏季残存暑气自此全消的感觉。
朱翊钧不懂营建,也能看得出这处皇家园林的风景极佳,恐怕日常维护耗费不菲。
只是建都建了,总不能再花钱拆掉。
嘉靖将此处当做仙境重地,只有严嵩、李默等极少数深受信赖的臣子,才有资格来这里游玩。
他打算向道君皇帝学习,进一步开放西苑,借此表达对臣子的亲近。
从西华门沿途走来,附近还有虎城、雀园等地,养着老虎、孔雀之类的珍稀动物。
朱翊钧身为皇帝,忙于学习政务,不可能天天来玩。他一年最多来这里逛两三次,为此花费大量金银,太过奢侈。
在他的记忆中,老虎捕获自河北,应该属于后世灭绝的华北虎。
只是朱翊钧并非动物学家,实在看不出这华北虎与记忆中华南虎、东北虎的区别。
这个年代虎患伤人,打虎不但不是罪,反而能获得官府奖励。
朱翊钧没兴趣在此时就搞动保,他只想在京师造一个公共动物园,将这些动物移到动物园中,让京师内外的官员百姓们借此开开眼界。
或者干脆为了节省开支,将其全部裁撤?
看到这些动物后,朱翊钧开始在脑海中构思具体的解决方案。
见朱翊钧一副思考模样,陈太后笑问道:“皇儿在想什么呢,以前过重阳,你最爱吃迎霜兔了,今天都没怎么动筷。”
山上清虚殿内,按照此时的习俗,桌上摆着菊花酒,迎霜兔,重阳糕等吃食。
皇帝、两宫之外,还有朱翊钧的几个弟弟妹妹,坐在桌旁,共过佳节。
除了秦淑妃,她要照看最为年幼的公主,没有前来。
朱翊钧愣了一下,没有提及动物之事,随便找了个借口,行礼道:“儿子之前想起一首唐诗,也是说的九九节。有失礼处,还请母后责罚。”
“诗词有什么失礼的,钧儿不妨说来听听。”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虽然作这诗的人在思念兄弟,不完全贴切,但儿子因此想到了爹爹。过去每次过重阳节,都有爹爹在席,一家团聚,如今这桌旁却少了一人。礼部已经定下了日子,爹爹的棺椁即将入陵,儿子思及此处,心中难过的很……”
为了更加真实,朱翊钧拿起巾帕,低下头,在眼角抹了抹,发出几声抽泣。
“哥哥,你是被辣到眼睛了吗。”
寿阳公主朱尧娥不明所以,呆头呆脑的问道。
几个弟弟妹妹中,她的年纪最大,剩下几人都没能看出有什么不对。
两宫当即齐声哎呦,和朱翊钧一样,变得悲伤,思念起了先帝。
两宫哭了两声,惊得几个小孩子也跟着一起哭了起来。朱翊镠的声音最大,哇哇直叫,殿内随侍的宫女太监们顿时变得手忙脚乱。
见状,两宫在宫女的劝慰下,连忙止住悲意,照看几个小孩。
重新恢复平静后,李太后训斥道:“你看看你,今日过节,说这些事情,惹的弟弟妹妹们都哭了。”
“都是儿子的错。”
“算了,你是出于孝心,娘怎么会责怪。”李太后叹息一声。
陈太后欣慰道:“皇儿这是长大,变得稳重了。妹妹还记得么,去年他还不顾礼仪,直接用手抓着兔头啃呢……
朱翊钧羞赧一笑,原体过去真是个吃货。
这过节吃的迎霜兔是麻辣口味的,而其中的“辣”用的不是辣椒,是用紫芥做成芥末辣,还加了甜酱、豆豉等调味,比川味麻辣兔要刺激多了。
他为了自己年幼的肠胃考虑,浅尝辄止。
只吃了两口尝尝味道,便放在一旁。
见他这幅沉稳的模样,李太后十分满意,忽地想起往事,又皱起眉,提点道:
“就是有时候还是个孩子,忘了自己的身份。像是之前给太监上香这种事情,不成体统,哪像皇帝该做的。以后要谨记,不许再做了!”
“都是过去的事情了,妹妹何必再提。”陈太后连忙说道。
之前朱翊钧立“贤宦祠”,为太监们树立榜样,以正内廷风气,亲自给蔡伦、郑和这些有贤名的宦官上了一炷香。
为此外廷的大臣连番上疏,朱翊钧尚可置之不理。
但是宫内的李太后却是勃然大怒,对他处以抄经的责罚,还想限制朱翊钧的自由。
朱翊钧不想现在就和李太后撕破脸,好在接下来就是他的生日,万寿节。
在此时,皇帝的生辰,与元旦、冬至,并称为每年三大最重要的节日。
按照旧制,朝廷内外皆要赏赐,百官朝贺,大摆宴席,京城内张灯结彩,与百姓同乐。
然而这一次,因先帝刚刚去世的缘故,不但免除百官朝贺,还裁减了一切奢靡开支,只保留了必备的按例赏赐。
朱翊钧明白,这笔赏赐是一种安抚人心的手段,为了给下面做事的人发奖金,找个恰当的理由、时机。
他会在自己奢靡享受方面节省银钱,但不会随便砍下面人的福利。
当天的生日宴席,也十分简素。
朱翊钧没让太监供应这次的膳食,他选择亲自下厨,使用养心殿后的小厨房,给两宫各自煮了一碗面,还用鸡蛋、豆腐等物,简单做了两道小菜。
面对两宫,他说今日不只是自己生辰,还是母亲辛苦生下自己的受难之日,是父亲精血凝华之日。
所以他选择亲自为两宫做饭,以示孝心。
小皇帝的这一做法在此时还没有人做过,两宫没见过这个套路,当即被感动的落下眼泪。
之前李太后还气愤朱翊钧做事不够稳重,在她吃过儿子亲手煮的面后,埋怨不满都已经烟消云散。
抄经等责罚,全部取消。
这事传到外朝后,赢得京中众人交口称赞。
皇帝为了国家,节省自身用度,在往日已经是算了不得的善行,值得大臣上疏拍马。
但是朱翊钧的这一番说辞和孝行,更加令人惊奇,已经有人想将小皇帝的这一孝举编入《二十四孝》,刊印天下。 为此,民间同样引起一番争论,只是事情太小,没有惊动朝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