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为王安石翻案6(2 / 2)
张居正不想说,没想到朱翊钧反倒主动提起。
“朕之前粗略读宋史,神宗哲宗可称得上一句有为之君,神宗任用王安石,主导熙宁变法,开创新政,哲宗沿用,才在靖康之前,重振国力,收复了一些国土。
朕当时来看王安石做的很好,结果评价王安石时,却说他是大奸臣。
在朕看来,这是史书写的不对!”
张居正一惊,《宋史》可是正史,对王安石的这个评价,也已经流传了三四百年。
小皇帝想要为他翻案?
这可不是一件小事!
“朕大致算过,从王安石去世,到靖康之耻,已经过了四十多年。而且中间还有司马光等旧党当国主政,怎么能把过错都推到他一人身上?
难不成这四十多年来的帝王将相,通通都是些连晋惠帝都不如的蠢物,有错不知道改?”
张居正无奈解释:“宋高宗时,有人论及靖康功过,把过错算在蔡京以及新党的头上,所以理宗时,向上追溯,最终算到了王介甫。”
“哼,他们怎么不继续追溯,算到宋太祖太宗,甚至三皇五帝,女娲盘古的身上。理宗这般蠢,活该和王莽一个下场!”
小皇帝太直白了,张居正有点尴尬。
“在朕看来,神宗哲宗时征讨西夏,开拓西北,徽宗初年,甚至快要将西夏亡国,还和金国同盟,灭亡了辽国,收复燕云。
能让前宋国力增强,维持征战,这当然有王安石新法之功。
但徽宗自以为功成,改年号丰亨豫大,享乐无度,弄什么花石纲。这才有宋江,方腊等人作乱。他不理朝政,导致法制废弛。士兵积年弊病不改,没有战心战力。
面对金人,胆怯如鼠又蠢笨如猪,竟然大开城门,妄图依靠天兵天将,岂有不亡国的道理。”
张居正默然不语。
臧否前朝君王,在这个时代,可不是随便能讲的,朱翊钧说的太锋锐了。
石破天惊!
哪怕张居正都不敢随便接话。
其实在很多人的心中,都有类似的想法,但他们只敢这么想,不会公开说,要为君者讳。
否则,君为臣纲,在三纲五常之下,就是违背了传统儒家伦理道德。
哪怕徽宗钦宗这些前朝君王,同样如此。
把靖康的锅都扣在蔡京身上,就是为了保全徽宗,钦宗的名声,虽然他们名声依然不堪。
只有商纣王,秦皇,隋炀帝等盖棺定论,主流意见明确否定的君主,才能多说两句,借古讽今。
就像唐诗之中偶尔有“汉皇”,其实骂的是唐时的皇帝。
在如今这个时代,敢直斥帝王,说无父无君之言的,多半是心学一派中的极端分子,他们只在民间,不在朝堂。
“先生,在朕看来,王安石不是奸臣,反而是大大的忠臣!你让人把他的文章,诗词,通通都整理出来。
朕之前年纪小,只是大略读过一点他的文章。如今想来,浮于表面,并不深入。待朕读完,还要将他的文章合成文集,重新出版,颁行天下!”
张居正麻木的应下,他已经琢磨过味了,知道小皇帝的最终目的,到底是什么了。
“朕要为王安石正名,为接下来的变法革新铺路!”
出乎朱翊钧的意料,张居正没有感到兴奋,反而露出几分惶恐不安的神色:
“臣要直言,皇上变法之心是好的,但是皇上口含天宪,一言可震动九州万方,不可轻动,不可急躁。
王安石早年,在地方养望三十年,得到了世人信重,因而推动新法,施行新政。
但是当时变法并非全是善政,神宗时,就有诸多反对者,许多新政施行不下去。正因此,才导致理宗时的全面否定。
两汉之间,还有王莽。他篡位之前,德望要远远超出王安石。
然而熙宁变法,尚可说有功有过。但王莽之新政,一无是处,直接导致民间怨声鼎沸,赤眉绿林突起,最终光武重新定鼎,再续汉统……”
张居正见朱翊钧说的热火朝天,怕他太过激进,反而导致变法革新的失败。
就好比隋炀帝。
在后世看来,他的很多施政,本意是好的,但过于激进,加上执行能力太差,反而导致隋朝二世而亡,和秦朝一个下场,成了“暴虐”之君,反派典型。
比如征讨如征伐辽东高句丽,唐太宗之时,依然在做。
修建大运河,延续至今。
而且,小孩子没有定性。
今天朱翊钧可能嚷着全力变法革新,明天说不定就因为阻力太大,害怕而变成保守派。
宋神宗就是如此,神宗后期,他转向保守,最终罢免了王安石,许多新法,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废除,直到哲宗时再度捡起。
朱翊钧这才发现,自己好像有点过于激动了。
或许是因为隐忍数日的关系,好不容易有机会见到张居正,他没再掩饰,直白心迹,表明了立场。
在张居正看来,这其实就是孩童心性,还不够沉稳。
但是小皇帝能够这样同自己交心,极其难得,记录在青史上,也算是一段君臣相知的佳话。
哪怕王安石被评价成大奸臣,但是当臣子的,哪一个不想要得到王安石拜相时的待遇?
得到君王的大权托付,重振国家。
阐述自己的理论,涂抹儒学。
将自己抬进孔庙,成为圣贤。
立言,立功,立德,这三不朽,是每一个读书人的梦想!
————
参考王尊旺《明代九边军费考论》
韦庆远《隆庆皇帝大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