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张居正与球形闪电55(1 / 2)

不管象房还是王恭厂的拆迁,都不影响国家大政。

但是将内城紧张的土地腾退出来,留给六部办公一事,能够切身影响到他们的利益。

迁都北京至今,接近两百年了。

六部的办公用地早已拥挤不堪,哪怕哪怕贵为六部尚书、侍郎,限于条件,都只能在狭小的屋子里,批阅文书,传达题本。

除了户部的王国光,还有多人上疏抱怨过。

六部负责国家的运转,办公环境太过憋屈,不利于长久。朱翊钧裁减自身的享受用度,节省了大量开支。

从内帑掏一笔银子,支援六部的扩建,可以收获人心。

当然,这个钱不能全由他出,国库也要出一笔。

大明的财政混乱,皇家内帑与户部、光禄寺等国库都混在一起,公私难以分开。朱翊钧考虑逐步推行户部变革,将这些分割明确。

得知小皇帝要出钱,几人乐见其成,连声高呼赞美,陛下圣明。

朱翊钧看向张居正:“朕看内阁的屋子,同样狭小破旧,不妨趁着这个机会,一起扩建了。”

张居正拜谢道:“多谢陛下美意,容臣拒绝。臣在内阁多年,早已经习惯了这里的房屋规制,就算要改,也要等六部全部扩建之后,再论内阁。”

“嗯,先生之言,颇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意味。既然如此,就先扩建六部,之后再论内阁。”

张居正诚惶诚恐:“臣不敢和范文正公比肩。”

“朕先定下扩建的大略,关于内城拆迁、改建的具体细节,不是一时半会能够做完的。还得由先生主持,六部、顺天府……几部联合共议。”

这件事情不大不小,但是国库用度不足,具体要花多少钱,怎么拆,哪些部门先扩建、占据更好的位置,哪些要搬走……

这些细节之处的纠纷,如果没有人主持,六部之间争吵几个月,都定不下来。

北京的旧城改造工程,自然没那么简单。

只有张居正,才能接得住这份重担。

……

蒙古胡虏退兵的好消息,刚刚传遍京师,又从宫中传出坏消息,人心惶惶。

小太监们闲着无事,最爱聊宫中的八卦。

“嘿,昨天慈庆宫失火了,直殿监的人都累坏了。等后来锦衣卫赶到的时候,大火早就灭了。”

“那不是孝安太后住的寝宫吗!”

“对,听说太后被吓到,又病倒了。”

听者惊疑,悄声问道:“会不会是孝定太后让人动的手?”

“胡说什么呢,当今陛下是孝定太后的亲子,孝安太后身体又不好,一个孩子都没有,能有什么威胁?

再说了,这宫里全是大木,连绵不绝,一个不好,就把自己烧死了,谁疯了找死,在宫里放火?”

“谁知道呢,孝安太后毕竟是皇后出身,身份上要更尊贵一些。孝定太后不愿意两宫并立,想要西宫独尊,也是有可能的……”

听者将信将疑,很快把陈太后寝宫着火的消息,添油加醋的向外传播。

宫里多为大木构建,每隔几年就会发生一次火灾,区别只在火势的大小。

为此,大明两百余年,多次重建宫城殿宇,耗费了大量国力。

天启重修三大殿时,为了控制重修三殿的成本,避免被官员愚弄,天启皇帝愣是把自己钻研成了木工专家。

哪怕规格已经比过去缩减,花费也比嘉靖时的重建大幅削减,依然给当时的大明财政,带去了沉重的负担。

时进深秋,各处都开始使用暖炉、炭盆,防止火灾成了当前治理重点。

朱翊钧提前做出安排,在负责日常洒扫卫生的直殿监中,成立了专职防火队,驻扎宫城各处,随时准备应对火灾。为这些队员,准备了云梯、火钩、水龙等防火灭火用具。

他还根据后世在单位消防培训时学到的知识,写了一份防火灭火的条令。要求宫内的太监宫女,无论职务高低,全员学习、训练。

原本李太后还觉得朱翊钧在不务正业,多此一举,没有把他的这些要求放在心上。

结果火灾发生两天后,八卦越传越离谱,被李太后掌握的宫娥听到,赶紧回报。

李太后这才知道,竟然有人怀疑,是自己下的黑手。

她顿时又惊又怒,奈何这种八卦消息,难以找到源头。

如果大兴牢狱抓捕、逼问最初的造谣者,反而会让这些谣言传的更广。

李太后心中的怒火无处发泄,转而下达严令,要求皇城中的所有人,重新学习消防知识,全员考核!

返回